八  苹果白粉病

苹果白粉病

【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嫩梢及叶片,也可为害花、幼果和芽,主要症状是在受害部位表面产生一层白色粉状物(彩图16)。新梢发病,表面覆一层白粉,病梢节间短、细弱;梢上病叶狭长,叶缘上卷,扭曲畸形,质硬而脆;后期新梢停止生长,病梢和梢上病叶产生枯斑,叶片逐渐变褐枯死,甚至脱落。展叶后受害的叶片,产生近圆形白色粉斑,常皱缩扭曲,严重时全叶布满白色粉层。病叶易干枯脱落。花器受害,花萼及花柄扭曲,花瓣狭长瘦弱,产生白粉,病花很少坐果。幼果发病时,多在萼凹处产生病斑,病斑布满白粉,后期病斑处变褐形成锈斑。

【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 该病的病菌以菌丝体在冬芽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第二年春季萌发时,越冬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萌发入侵的最适温度为21℃左右,最适湿度为100%。孢子靠气流传播,从气孔侵入幼叶、幼果进行危害。在13~25℃及100%湿度条件下,45~48h内即可完成整个侵染过程。病害侵入嫩芽、嫩叶和幼果主要在花后一个月内,当气温在21~25℃之间、湿度达70%以上时,有利于孢子的繁殖与传播,高于25℃有阻碍作用。故黄土高原果区5月为发病盛期,6月底温度高时发病减轻。秋梢产生幼嫩组织时,病梢上的分生孢子侵入嫩芽,形成二次发病高峰。白粉病菌一年有两个发病高峰,与新梢生长期相吻合,但以春梢生长期发病较重,10月以后很少侵染。

病害的发生、流行与气候和栽培条件及品种密切相关。春季温暖干旱、夏季多雨凉爽、秋季晴朗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连续下雨会抑制白粉病的发生。白粉菌是专化性强的严格寄生菌。果园偏施氮肥或钾肥不足、种植过密、土壤黏重、积水过多的发病重。果树修剪方式直接与越冬菌源即带菌芽的数量有关。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及时剪除病梢。尽量去除病芽,以减少越冬菌源。对于发病严重、冬芽带菌量高的果树要连续几年进行重剪,以降低带菌量。在发病严重的果园,早春萌芽后至开花前,应及时、认真、仔细地结合复剪,将漏剪、已发病的病叶和病芽及早去除并烧毁或深埋,防止分生孢子传播。

2)药剂防治。重点时期放在春季,药剂以15%三唑酮1000~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好,同时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喷药时间可放在花前、70%落花以及10天以后喷布3次;其后再根据病情发展酌情考虑喷药。砧木苗可在发病初期连续喷药2~3次;或春季开花前嫩芽刚破绽时,喷布1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喷布15%粉锈宁1000倍液。开花10天后,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再喷药1次;或者花前花后各喷1次50%多硫悬浮剂200倍液,或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一般果园在萌芽后、开花前和落花后各喷药1次即可有效控制该病危害;受害严重的果园,需在落花后10~15天再喷药1次。常用有效药剂有:25%丙环唑乳油5000倍液、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和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特别严重果园,秋梢生长期再使用上述药剂喷施1~2次,即可以完全控制白粉病的危害。每次用药时加柔水通3000~4000倍液能显著增加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