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苹果的包装要求
1.包装原则
包装是指为了在食品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而按照一定的技术方法所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的总称,也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在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入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食品包装的基本要求:较长的保质期;不带来二次污染;少损失原来营养及风味;包装成本要低;储藏运输方便、安全;增加美感,引起食欲。
目前,一些无公害农产品有过度包装的倾向,易给环境带来废弃物污染问题。无公害食品包装必须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包装产品从原料、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和废弃的整个过程都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包括节省资源、能量,减少和避免废弃物产生,易回收利用,再循环利用,可降解等具体要求和内容,也就是世界工业发达国家要求的包装做到“3R”和“1D”(Reduce减量化,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再循环和Degradable再降解)原则。
从长远看,有利于环境的包装必将得到发展,有害于环境的包装必将被淘汰,这一趋势不可逆转。当务之急是依靠科学进步,加快无公害食品包装标准的制定工作,参照无公害食品的管理办法,对无公害食品包装采取必要的评价和管理,将其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包装要求
总体而言,无公害苹果等初级农产品的包装在满足其自身商品需求(包装的质量、功能和成本等)的前提下,还应该达到简洁、可回收和无毒副作用的基本要求。
(1)设计 就包装设计而言,整体要简洁,贴近自然,尽量避免贵重材料和过度包装。无公害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应以环境和资源为核心,将包装的质量、功能、寿命和环境进行一体化的系统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包装的质量、功能和成本,还要考虑从原材料到加工、使用、废弃全过程中包装对环境的影响,使资源、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2)材料 包装材料的降解速度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关系密切。包装物不易降解,则会长期对土壤造成污染,影响农业生产;反之,如果包装物可以迅速降解成低分子无毒、无害物质,则不会对环境造成长期污染。
就包装材料而言,适于无公害苹果等初级农产品的材料应是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如生物材料、金属、玻璃和塑料等。我国早在12~13世纪就已用蜡来涂抹橘子、柠檬等果品以延缓脱水。目前,利用生物材料制成的可食性保鲜膜,主要是一种稳定的乳状液,涂于水果表面,使溶剂挥发形成多孔、透明或半透明的三维网络结构的薄膜,具有明显的防水性及一定的可选择透气性,因而在食品工业,尤其在果蔬保鲜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他如植物器官(荷叶、竹筒等)、纸类及纸浆塑模、植物纤维和淀粉类制品等均属于易降解的天然生物材料。玻璃是以二氧化硅与金属氧化物为主要原料,经一定工艺过程熔制而成的。玻璃材料属于惰性物质,对环境不造成大的危害,可以回收重新熔制。金属包装也是易于回收和再循环的环境友好型包装产品,其特点是强度高,对光、气、水的阻隔性好,可长期有效地保护内装物,也可实现包装材料的轻量化。常用塑料材料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用作无公害农产品包装时,必须要求材料中没有易迁移的有毒有害元素,如氯、氟、溴等。塑料包装的缺点是废弃物易造成污染,但制成可重复利用的食品周转箱(罐、桶、瓶、袋等容器),在无公害农产品包装方面仍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另外,高科技可降解塑料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污染控制 应杜绝使用有害及有毒物质超标的材料作为包装物;并避免在包装及印刷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使用有毒物质,如杀菌剂及油墨铅超标问题等。
3.无公害苹果的包装
无公害农产品是一种初级农产品,而各种水果、蔬菜均有呼吸作用、水分蒸发作用,并继续成熟和衰老,也会受有害生物的侵害,发生虫伤、腐烂。因此,包装必须充分考虑到防止、减弱果蔬产品储藏、流通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无公害苹果在包装前必须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整理和分级:去除杂物、清洁,根据大小、色泽、形状、成熟度、病虫害、损伤等情况,进行严格分选,使无公害苹果的品质、规格一致,以便于包装、储运和销售。有些果品还可根据市场需求在果实外皮涂上特制的防止水分蒸发、抑制呼吸强度的涂料(如蜡、虫胶等)。
无公害苹果的包装材料要求质轻坚固,不易变形,能承受一定的压力,无不良气味,价格低廉,取材方便,大小适宜,便于堆放搬运,内部平整光滑,便于气体交换和热量散失。包装容器有由竹、荆、白蜡、紫穗槐等天然植物器官制成的篓,以及纸箱、网袋、塑料薄膜袋等。硬质容器内部可放置清洁、干燥、柔软的衬垫物、填充物,如纸、泡沫塑料等;果实个体可采用洁净、无异味、有韧性的纸、塑料薄膜包裹后再包装;也可采用专门的内固定纸浆塑模包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