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食心虫类
食心虫类是指专门蛀害苹果果实的一些鳞翅目害虫。其中有些种类还可为害新梢和嫩芽,影响果树的正常生长发育。为害苹果的食心虫有10余种,主要有桃小食心虫、苹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梨大食心虫、桃蛀螟和棉铃虫等。
1.桃小食心虫(图4-1)
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果区,以幼虫蛀果为害。除为害苹果外,它还可为害梨、山楂、枣、桃等多种果树。
图4-1 桃小食心虫
【形态识别】
1)成虫:雌蛾体长7~8mm,翅展15~18mm;雄蛾体长5~6mm,翅展12~14mm,体灰白至浅褐色,复眼红色。前翅前缘有一个近似三角形、蓝褐色、有光泽的大斑纹,翅基和中部有7簇黑色斜立鳞片,后翅灰色。
2)卵:近椭圆形,长0.45mm,一般1~3粒,最多20多粒,直立萼洼茸毛中,刚产下的卵橙色,后变橙黄色、鲜红色,接近孵化时为暗红色。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3~16mm,较肥胖,体乳白色或橙黄色,头黄褐色,前胸背板及臀板褐色,每个体节有明显的黑点。
4)蛹:体长6.5~8.6mm,黄白色,近羽化时变成灰黑色,复眼红色。茧用丝缀连土粒形成,越冬茧扁圆形,长径4.5~6.0mm;夏茧纺锤形,长径8~10mm。
【发生规律】 桃小食心虫北方果区大多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3~13cm的土层中做茧越冬。平地果园集中在靠近主干周围,山地果园常在石缝、土块下等处越冬。第二年5月中旬后,越冬幼虫逐渐出土(5cm地温19℃以上),出土快慢决定于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10%以上),一般浇水后或下雨后形成出土高峰。幼虫出土后,先在地面爬行一段时间,而后在土缝、树干基部缝隙及树叶下等处结纺锤形夏茧化蛹。蛹期半个月左右。成虫羽化后2天左右开始产卵,卵多产于果实萼洼处,或萼片、梗洼处。卵期6~8天。初孵幼虫在果面爬行2~3h后,多从靠近果柄凸起部位蛀入果内,一般在幼虫蛀果后不久,可从入果孔处留出泪珠状胶质点,俗称“流泪”。胶质点不久干涸,在入果孔处残留一小片白色蜡质膜。随果实生长,入果孔愈合成小黑点,周围果皮略呈凹陷。7月中旬前蛀果的,虫道弯曲,果实畸形,俗称“猴头果”;7月下旬以后蛀果的,果形正常,果实内充满虫粪,俗称“豆沙馅”。幼虫老熟后脱果落地,在8月中旬前脱果的,大部分做夏茧,并化蛹、羽化、产卵、孵化,继续为害,以二代幼虫做茧越冬;8月中旬以后脱果的,直接入土做冬茧越冬。
成虫深夜活动,无趋光性和趋化性。幼虫具有背光习性,脱果后多集中于树冠下0.3~1m范围内的土里越冬,且树干基部背阴面虫量最多。
2.苹小食心虫
苹小食心虫简称“苹小”,幼虫蛀果,为害苹果、梨、桃、山楂等多种果树。
幼虫多从靠近果柄凸起部位蛀入果内,在皮下浅层蛀食为害,一般不深入果心。蛀果孔近圆形,周围呈红色,俗称“红眼圈”;后期,典型受害状为受害处形成直径lcm左右黑褐色虫疤,俗称“干疤”,深达果皮下0.5~1cm,稍凹陷,表面有数小孔和锯末状粪便。虫疤边缘有较大的幼虫脱果孔。
【形态识别】 苹小食心虫形态见图4-2。
1)成虫:体长4.5~5.0mm,翅展10~11mm。雌雄蛾形态差异极小。全体暗褐色,有紫色光泽,头部鳞片灰色,触角背面暗褐色,每节端部白色;唇须灰色,略向上翘。前翅前缘具有7~9组大小不等白色钩状纹,翅面上有许多白斑,近外缘处的白色斑点排列整齐。外缘显著斜走,静止时两前翅合拢后外缘所成之角约90°或小于90°。肛上纹不明显,有四块黑色斑,顶角有一个较大黑斑,缘毛灰褐色。后翅比前翅色浅,腹部和足浅灰褐色。
图4-2 苹小食心虫
2)卵:扁椭圆形,中央隆起,周缘扁平,表面间或有明显而不规则的细皱纹。初产时为乳白色,后变浅黄色,半透明,有光泽,近孵化时为浅黄褐色。
3)幼虫:老熟体长6.5~9.0mm,全体非骨化区浅黄色或浅红色。头部浅黄褐色,前胸盾板浅黄褐色;各体节背面有两条桃红色横纹,前一条粗大,后一条细小。臀板浅褐色,具不规则深色斑纹。
4)蛹:长4.5~5.6mm,黄褐色或黄色,第一腹节背面无刺,第2~7腹节背面前缘和后缘各有成列小刺,第3~7腹节前缘的小刺成片,第8~10腹节只有一列较大的刺。腹末具8根钩状刺毛。茧为长椭圆形,灰白色。
【发生规律】 苹小食心虫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粗翘皮下、裂缝内、剪锯口周围、干皮缝内及孔穴内、树下杂草中等处越冬。第二年5~6月开始化蛹、羽化,蛹期10天左右。越冬代成虫盛发期在6月中旬左右,一代成虫盛发期在8月上旬左右。成虫白天潜伏,夜间交尾、产卵,卵多产于果实光滑的靠近果柄凸起的部位。一代卵期8天左右,二代卵期4~5天。幼虫在果内危害20多天后老熟,而后脱果化蛹(一代)或转移到越冬场所(二代)。
成虫昼伏夜出,黄昏活动较盛,对苹果醋、糖蜜、糖醋液、茴香油和黄樟油均有趋性,但趋光性不强。成虫喜将卵散产在光滑的果面上,大多卵均落在果实的靠近果柄凸起的部位,萼洼、梗洼处卵很少。越冬幼虫化蛹与5~6月间降雨或浇水有密切关系,土壤湿度大时有利于化蛹,苹小食心虫可能发生较重。
3.棉铃虫
棉铃虫为杂食性害虫,近年来在果树上发生较多,多种果树均可受害,如苹果、枣、梨、桃、山楂等。
幼虫蛀果为害,也可食害嫩梢和幼叶呈孔洞或缺刻。受害果形成大孔洞,腐烂、早落(彩图21)。
图4-3 棉铃虫
【形态识别】 棉铃虫形态见图4-3。
1)成虫:体长14~18mm,翅展30~38mm,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纹及肾形纹,肾形纹缩缢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浅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
2)卵:约0.5mm,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42mm,体色变化很大,由浅绿、浅红至黑褐色,头部黄褐色,体表布满小刺,其底部较大。
4)蛹:长17~21mm,黄褐色,腹部第五节背腹均有7~8排半圆形刻点。
【发生规律】 棉铃虫在北方苹果产区1年发生4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气温达15℃以上时开始羽化,华北地区5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卵散产在嫩叶或果实上,卵期3~4天。初龄幼虫啃食嫩叶,2龄后开始蛀果为害。在北方果区,各代幼虫发生期一般为5月中旬~6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上旬、8月下旬~9月中旬;其中第1~2代发生比较整齐,第3~4代比较混乱。一般从二代开始,果实受害逐渐加重。
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趋性强,萎蔫的杨、柳树枝对成虫有较强的诱集作用。幼虫6龄,早晨喜在叶面爬行,老熟幼虫入土5~15cm深处做土室化蛹。
4.苹果食心虫类的防治技术
以消灭越冬幼虫为基础,通过果实套袋、适期喷药等措施保护果实免遭危害。
(1)消灭越冬幼虫 受害严重果园,于幼虫越冬前(8月底~9月初),在树干上绑草把或麻袋片,诱集越冬幼虫,落叶后解下,集中烧毁。春季发芽前,刮除枝干粗皮、翘皮,破坏害虫越冬场所,连同越冬幼虫一并烧毁。同时,清除根颈周围杂草、落叶,集中深埋。
(2)及时摘除虫果 幼虫蛀果期,发现虫果及时摘除,集中销毁,减少虫源。
(3)地面防治 越冬幼虫开始出土时放鸡入园,或进行地面用药,一般年份,5月中旬后果园下透雨后或浇灌后,是地面防治桃小食心虫的关键期。地面用药方法:均匀喷洒树冠下地面,喷湿表层土壤,然后浅锄、耙松土壤表层,即可杀灭越冬代幼虫。
(4)树上喷药防治 食心虫一旦蛀进果内,就无法防治,故掌握准确的防治时期是控制此类害虫的关键。通过诱蛾测报,成虫发生高峰期后3~4天是喷药防治的最佳时期;一般果园也可在幼虫发生初期开始喷药。常用有效药剂有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及2.5%功夫乳油1500~2000倍液等。
(5)诱杀成虫 果园内设置黑光灯、频振式诱蛾灯、高压汞灯,诱杀苹小食心虫和棉铃虫的成虫;或利用杨、柳枝草把诱棉铃虫的成虫;或利用苹小食心虫成虫对糖醋液的趋性,在成虫发生期诱杀成虫;或设置食心虫性引诱剂诱捕器,诱杀成虫,每亩设置2个食心虫性引诱剂诱捕器,彻底诱杀雄蛾,使雌蛾不能交尾产卵,而控制该虫危害。一般诱蛾有效期长达2个月。
(6)果实套袋 6月果实套袋完毕,基本可以避免食心虫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