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苹果炭疽病

苹果炭疽病

【症状】 苹果炭疽病又称苦腐病、晚腐病。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叶、枝干或果台等(彩图11)。

果实染病,初在果面出现针头大小浅褐色圆形小斑,边缘清晰,后病斑渐扩大、下陷,呈锥状深入果肉,果肉变褐腐烂,具苦味。当病斑直径扩大到1~2cm时,病斑中心现大量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如果遇雨季或天气潮湿时,则会溢出绯红色黏液。病果上只有少数病斑扩大,呈暗褐色稍凹陷斑,可融合。病斑常可扩展到果面的1/3~1/2,最后全果腐烂,大多脱落,也有的形成僵果留于树上,成为第二年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在叶片上初为小的黑色坏死病斑,病斑边缘模糊。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1~2天内可蔓延至整张叶片,使整张叶片变黑坏死。发病叶片失水后呈焦枯状,随后脱落。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病斑停止扩展,在叶片上形成大小不等的枯死斑,病斑周围的健康组织随后变黄,病重叶片很快脱落。当病斑较小、较多时,病叶的症状酷似褐斑病的症状。发病叶片在30℃保湿1~2天后,病斑上会形成大量浅黄色分生孢子堆。

枝条染病,多发生于1~2年生老弱枝、病虫枝及枯死枝。初在表皮形成深褐色、不规则形病斑,逐渐扩大,后病部溃烂龟裂,木质部外露,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病部以上枝条全部枯死。果台染病,病部深褐色,自顶部由上向下蔓延,严重者副梢不能抽出。

苹果炭疽病和轮纹病的区别是患炭疽病的果实病斑颜色较深,病部果肉味苦,而患轮纹病的果实病斑颜色较浅,病部果肉味臭。另外,患炭疽病的果实,切开病斑后病部果肉呈锥状,病部果肉与健部果肉界限分明。患轮纹病的果实,挖出病斑后病部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病部果肉与健部果肉无明显界限。

【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 该菌具潜伏侵染特性,染病后多在近成熟时发病,部分在储藏期发病。病菌以菌丝在病果、干枝、果台、僵果及潜皮蛾危害的枝条上越冬。第二年5月若条件适宜,则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雨水和昆虫传播。分生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直接穿过表皮或通过皮孔、伤口侵入果实,病菌潜育期3~13天。病害发生流行时,多以潜伏越冬病病原为中心出现病果,向下呈伞状扩展蔓延,有分片集中现象。果实发病以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生长季节不断出现的新病果是病菌反复再次侵染和病害蔓延的重要来源。北方果区,坐果初期为侵染始期,果实生长前期为主要侵染期,一般6月初发病,以7~8月果实生长后期为发病盛期,雨后高温即发生流行;南方果区基本规律相同,但发病较早。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5~40℃,最适温度27℃;菌丝生长温度12~40℃,最适温度28℃。

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地势低洼果园应注意及时排水,降低果园湿度。

2)彻底清除病源。冬季结合修剪去除枯枝、病虫枝,刮除病皮、病僵果、病果台,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

3)喷铲除剂。果树发芽前喷洒1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以铲除树体上宿存的病菌。

4)药剂防治。落花后、套袋前根据降雨情况,每隔13~15天交替喷一次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68.75%易保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连喷2~3次,上述药剂交替使用对炭疽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发病初期,可选喷25%丙环唑乳油5000~6000倍液、40%福星乳油5000~60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4000~5000倍液、25%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另外,中国农业大学在果实生长初期喷布无毒高脂膜,15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5~6次,保护果实免受炭疽病菌侵染,效果很好。

5)加强储藏期管理。入库前剔除病果,注意控制库内温度。储藏后期温度升高时,应加强检查,及时剔除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