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苹果轮纹病
【症状】 苹果轮纹病又称粗皮病、烂果病或疣状粗皮病。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叶片受害较少(彩图10)。
枝干染病,初以皮孔为中心产生水渍状暗褐色小斑点,后渐变大,中心凸起,边缘龟裂,病、健部产生裂缝并逐渐加深,病组织有时可翘起脱落。刮去患病组织后,于树皮内侧可见黑色坏死点;病情严重的可深达木质部,并使叶脉间褪绿,枝条节间变短,先端枯死。第二年春以膨大皮孔为中心,开始扩大,病斑中心逐渐隆起成瘤状,第二年夏病瘤周围逐渐失水、凹陷、颜色变深、质地变硬、停止扩展,第二年秋病瘤周围表层和浅层变为褐色,坏死范围扩大,往往2~3个病瘤连生。果实染病多在近成熟期或储藏期,以皮孔为中心,初期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近圆形,小斑点迅速扩展,呈浅褐色或褐色,具同心轮纹,不下陷。病斑发展迅速,病部溢出茶褐色黏液,并发出酸臭气味。后期病斑中心表皮下逐渐产生黑色小粒点。可分为三种类型,轮纹型(同心轮纹)、云斑型(云形斑纹)、硬痂型(暗褐色硬痂,略凹陷)。叶片染病,产生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具同心轮纹,后渐变为灰白色并长出许多黑色小粒点。
【传播途径及发病规律】 病枝上的越冬病菌是该病的主要侵染源。菌丝在枝干病组织中可存活4~5年,借风雨飞溅传播。病菌从皮孔和伤口侵入。以幼果期为主,在近成熟期或储藏期发病。枝梢一般8月中旬开始发病,叶片5月开始发病,7~9月间发病最多。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树势、栽培及品种等密切相关。发病最适温度是27℃,在气温高于20℃、相对湿度高于75%或连续降雨量达10mm以上时,病菌迅速繁殖,病害严重发生。果园管理差,树势衰弱,偏酸性土壤上的植株易感病。轮纹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老弱枝干及老病区内补植的小树易被轮纹病菌侵染。苹果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
【防治方法】
1)选栽抗病品种和圆叶海棠等抗病砧木。
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以增强树势。
3)冬季刮除树上的粗翘皮,集中销毁,并用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油(甲基托布津与植物油以1∶15比例配制)涂抹。此外也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或1%含量为90%以上的硫酸铜溶液涂抹消毒。第二年春发芽前全树应细致喷洒腐必清100倍液,以清除初侵染源。
4)从3月开始及时刮治病疤,刮后用25%丙环唑乳油200倍+柔水通800倍混合液涂抹。
5)5月下旬开始喷洒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68.75%杜邦易保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等,发病初期,选喷10%世高(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5000~6000倍液、40%福星乳油5000~60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4000~5000倍液、50%多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50%多霉清1500倍液等。5月下旬、6月中旬、7月中旬各一次,结合降雨情况及时喷药,进入雨季一定要喷1~2次波尔多液(1∶2.5∶200)。对富士系苹果,应持续喷至9月下旬,元帅系苹果应持续喷至8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