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刺蛾类

刺蛾类

刺蛾类是指幼虫身体上生有毒刺(毛)的一类害虫,该毒刺触及皮肤,轻者红肿痛痒,重者皮肤溃烂,俗称“洋辣子”。管理粗放的果园刺蛾发生较多。主要有黄刺蛾、扁刺蛾及褐边绿刺蛾3种。以幼虫为害苹果、梨、枣、柿、核桃、杨、柳、泡桐等多种果树和林木叶片为主。低龄幼虫群集叶背啃食下表皮及叶肉,残留上表皮和叶脉,受害叶呈透明筛网状;大龄幼虫分散为害,蚕食叶片呈缺刻,残留主脉和叶柄;严重时把全树叶片吃光。

1.黄刺蛾

黄刺蛾又名八角缺罐、洋辣子、羊蜡罐、白刺毛等。主要为害苹果、梨、桃、李、杏、樱桃、山楂、海棠、枣、柿、石榴、栗、核桃、柑橘、榆等多种果树和林木。以幼虫咬食叶片为主。低龄幼虫只食叶肉,残留叶脉,将叶片吃成网状;大龄幼虫可将叶片吃成缺刻,严重时仅留叶柄及主脉,发生量大时可将全枝甚至全树叶片吃光。

【形态识别】 黄刺蛾形态见图4-15。

978-7-111-51132-8-Chapter04-15.jpg

图4-15 黄刺蛾

1)成虫:体长15mm,翅展35mm左右,体橙黄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黄褐色,自顶角斜向后缘有2条暗褐色细纹,内1条成为翅面为2种颜色的分界线。

2)卵:椭圆形,扁平,长1.4~1.5mm,表面有线纹,初产时黄白色,后变黑褐色。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6~25mm,黄绿色,背面有1个前后宽、中间细的紫色哑铃形大斑。靠近果柄凸起部位第二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枝刺,其中胸部6个和尾部2个特大(彩图23)。

4)蛹:长11~13mm,椭圆形,黄褐色。茧,石灰质坚硬,椭圆形,上有灰白色和褐色纵纹。

【发生规律】 黄刺蛾在北方果区1年发生1代,黄河故道果区1年发生2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枝条上、枝杈处及树干的粗皮上结卵圆形硬茧越冬。1代区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6月中旬~7月中旬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交配产卵,卵产于叶背,卵期7~10天,幼虫发生期6月下旬~8月,8月中旬后陆续老熟,在枝干等处结茧越冬。二代区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6月上旬羽化,二代幼虫6月中旬~7月上中旬发生,二代成虫7月中下旬始见,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下旬开始老熟结茧越冬。天敌有上海青蜂和黑小蜂。

978-7-111-51132-8-Chapter04-16.jpg

图4-16 扁刺蛾

2.扁刺蛾

扁刺蛾又名黑点刺蛾,幼虫俗称洋辣子。为害枣、苹果、梨、桃、梧桐、枫杨、白杨、泡桐等多种果树和林木。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发生严重时可将寄主叶片吃光。

【形态识别】 扁刺蛾形态见图4-16。

1)成虫:雌蛾体长13~18mm,翅展28~35mm。体暗灰褐色,腹面及足的颜色更深。前翅灰褐色、稍带紫,中室的前方有一条明显的暗褐色斜纹,自前缘近顶角处向后缘斜伸。雄蛾中室上角有一个黑点(雌蛾不明显)。后翅暗灰褐色。

2)卵:扁平光滑,椭圆形,长1.1mm,初为浅黄绿色,孵化前呈灰褐色。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1~26mm,椭圆形,背部隆起似龟背。体绿色,背有白色纵线。体两侧各有10个瘤状凸起,上生刺毛。腹部第四节两侧各有一个红点(彩图24)。

4)蛹:长10~15mm,前端肥钝,后端略尖削,近似椭圆形。初为乳白色,近羽化时变为黄褐色。茧长12~16mm,椭圆形,暗褐色。

【发生规律】 扁刺蛾在四川、广西等地1年发生2代,少数发生3代;江西1年发生2代。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树干周围土中结茧越冬。越冬幼虫4月中旬化蛹,成虫5月中旬~6月初羽化。一代发生期为5月中旬~8月底,二代发生期为7月中旬~9月底。少数三代始于9月初止于10月底。一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7月中旬,盛期为6月初~7月初;二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9月底,盛期为7月底~8月底。卵多散产于叶面。幼虫期共8龄,老熟后即下树入土结茧。

978-7-111-51132-8-Chapter04-17.jpg

图4-17 褐边绿刺蛾

3.褐边绿刺蛾

褐边绿刺蛾又名青刺蛾、褐缘绿刺蛾、四点刺蛾、曲纹绿刺蛾、洋辣子。主要为害苹果、梨、桃、李、杏、梅、樱桃、枣、柿、核桃、珊瑚、板栗、山楂等果树和杨、柳、悬铃木、榆等林木。幼虫取食叶片,低龄幼虫取食叶肉,仅留表皮,老龄幼虫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有时仅留叶柄,严重影响树势

【形态识别】 褐边绿刺蛾形态见图4-17。

1)成虫:体长16mm,翅展38~40mm。触角棕色,雄蛾触角彬齿状,雌蛾触角丝状。头、胸、背绿色,胸背中央有1条棕色纵线,腹部灰黄色。前翅绿色,基部有暗褐色大斑,外缘为灰黄色宽带,带上散有暗褐色小点和细横线,带内缘内侧有暗褐色波状细线。后翅灰黄色。

2)卵:扁椭圆形,长1.5mm,黄白色。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25mm,黄绿色。前胸背板上有“八”字形黑色斑纹。腹部各节生有4个毛瘤,毛丛黄色。尾部有4个黑色毛丛,似绒球状。

4)蛹:长13mm,椭圆形,黄褐色。茧长16mm,椭圆形,暗褐色酷似树皮。

【发生规律】 褐边绿刺蛾在北方果区1年发生1代,河南和长江下游1年发生2代,江西发生3代,均以前蛹于茧内越冬,结茧场所为干基浅土层或枝干上。一代区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期,幼虫发生期6月下旬~9月,8月为害最重,8月下旬~9月下旬陆续老熟且多入土结茧越冬。二代区4月下旬开始化蛹,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始见,第一代幼虫6~7月发生,第一代成虫8月中下旬出现;二代幼虫8月下旬~10月中旬发生。10月上旬陆续老熟于枝干上或入土结茧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数十粒呈块做鱼鳞状排列,多产于叶背主脉附近,每雌蛾产卵150余粒,卵期7天左右。幼虫共8龄,少数9龄,1~3龄群集,4龄后渐分散。天敌有紫姬蜂和寄生蝇。

4.防治技术

刺蛾类害虫一般不需要单独防治,兼治即可控制危害;对于管理粗放或危害较重的果园,在加强一般措施管理的基础上,于幼虫初发生期喷药1次,即可完全控制该类害虫危害。

(1)摘除冬茧 发芽前,结合冬剪,彻底摘除黄刺蛾的卵圆形茧,集中在纱笼中放在果园内。既处理了害虫,又保护了天敌,意义重大。

(2)诱杀成虫 在成虫发生期,果园内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诱蛾灯,诱杀各种刺蛾成虫。

(3)及时摘除幼虫 结合果园农事操作,在幼虫群集为害期及时摘除有虫叶片,并深埋,减少田间虫量。注意摘除时不要让皮肤碰到幼虫。

(4)生长期药剂防治 药剂有25%灭幼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50%斯赛尔乳油1500~2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200~1500倍液、52.25%农地乐乳油1500~2000倍液、40.7%毒死蜱乳油1000~12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及1.8%齐螨素或虫螨克星或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