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苹果褐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果实(彩图13)。叶片发病后的病斑中部褐色,边缘绿色,外围变黄,病斑上产生许多小黑点,病叶极易脱落。按症状可分为3种类型:
1)针芒型:病斑小,数量多,呈针芒放射状向外扩展,没有明显边缘,无固定形状,小黑点呈放射状排列或排列不规则。
2)同心轮纹型:病斑近圆形,直径多为6~12mm,边缘清楚,病斑上小黑点排列成近轮纹状。
3)混合型:病斑大,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部小黑点呈近轮纹状排列或散生,边缘有放射状褐色条纹。
果实发病,多在生长后期出现症状。开始时果面产生褐色近圆形小斑点,后变为长圆形凹陷斑,黑褐色,大小为0.6~1.2cm,边缘清晰。病皮下浅层果肉褐色,呈海绵状干腐。
【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形式在罹病落叶中越冬,第二年春产生大量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进行传播。潜育期一般为6~12天,病菌从侵染到引起落叶需13~55天,在田间有循环侵染现象。该病发生主要取决于5~6月的降雨情况。多数苹果产区,6月上旬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降雨多、防治不及时,7月中旬即开始落叶,8月中旬即可出现50%以上落叶。在陕西关中果区,多在花期遇雨开始侵染,4~5月为侵染期,7~9月为发病盛期,严重时9月即可造成大量落叶。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栽培、品种等关系密切。冬季温度潮湿,春雨早、雨量大,夏季阴雨连绵的年份,常发病早且重,多雨是该病流行的主要条件。温度主要影响病害的潜育期,在较高的温度下,潜育期短,病害扩展迅速。此外,管理不善、套袋后用药间隔期过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冠郁闭、通风不良也常导致病害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
1)选栽抗病品种。感病品种包括富士、粉红女士、秦阳、美国八号、红玉等,抗病和高抗病品种包括鸡冠、嘎啦Ⅱ系、延风、珊夏、倭金、东光、欢喜、延光、早捷等。
2)认真做好清园工作,减少病菌越冬基数。结合秋施基肥深埋清扫的残枝落叶,结合冬季修剪疏除树上部的僵果和病叶,早春全园喷布铲除剂彻底消灭越冬的菌源。清园不到位或行间生草的果园应适时在地面喷布波尔多液,注意从花后开始,每次喷药都要树上和地面同时进行。
3)药剂防治。传统的多菌灵、退菌特、甲基托布津、农抗120、多抗霉素以及复配的代森锰锌等对褐斑病防效较差。效果较好的保护性杀菌剂主要有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8.75%杜邦易保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等;治疗性杀菌剂主要以三唑类杀菌剂为主,如25%丙环唑乳油2000~30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4000~5000倍液、25%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46.1%杜邦可杀得1000~3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2000~3000倍液、250g/L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2500倍液、40%杜邦福星乳油5000~6000倍液、10%己唑醇微乳剂3000倍液等。另外,传统波尔多液对该病防效较好,应和上述药剂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