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追求的概念研究
“精神追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并不常用,但在近年来的党的文件中则常被提起。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3]在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两次提到“精神追求”:一处是在讲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遵循的方针时提到要“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一处是在讲到大力建设公益文化事业时提到“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4]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面临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要求全党“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5]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更是多次表达了对精神追求的重视。谈到传统文化时,他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他说:“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他还说:“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7]谈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时,他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8]
可见,党的文献和党的领导人对于“精神追求”的运用,主要是从褒义的正面的角度表述的,都是把它当作约定俗成的概念使用,并没有对“精神追求”这个概念本身做出过多论述和明确的定义。
学界对于“精神追求”的研究并不多,通过中国知网,以“精神追求”为主题,可以搜索到期刊文献241篇。这些文章主要有三类:一是有关文艺作品及文化研究的,比如《〈纯真年代〉的道德质询和精神追求》(《文学界》,2012年11期),《当代回族小说中的审美意向和精神追求》(《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2期),《设计的文化形态与精神追求》(《美术大观》,2007年9期),这一类占据了对精神追求研究的大多数;二是对中共党人精神追求的研究,如《新时期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刍论》(《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年6期);三是从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研究精神追求的,其中直接关涉大学生或青少年的,只有8篇,如《论当代青年精神追求的基本特征》(《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7期),《大学生高层次精神追求的培养与升华》(《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6期),《探讨大学生精神追求的转向》(《大众文艺》,2010年16期)。
上述文章,大多都是把“精神追求”当成约定俗成的概念直接使用,对“精神追求”进行概念分析的只有3篇,并且也只是用一句话进行了最简短的概括,大多都是从精神追求的内容、意义方面直接描述和使用。
在中国知网的博硕学位论文库中,以“精神追求”为主题搜索,在标题里显现“精神追求”的只有20篇,内容多为文学、文化研究的,专门研究“精神追求”本身的只有一篇硕士论文《论人的精神追求何以可能》(柳立敏,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事实上,对“精神追求”进行定义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它涉及人对知识、交往、情感、意志、道德、理想等多方面的反映。朱白薇、郑永廷认为:“所谓精神追求,就是在生活实践中根据主体的精神需要,有倾向性地选择或创造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满足其需要的过程。”[9]陈璐璇认为:“精神追求,即主体为了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通过实践活动积极行动的过程。”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知识追求、心理追求、情感追求、价值追求。[10]张秀勤认为:“精神追求是指主体根据自身的精神需要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并理解、认同、享受目标实现的过程。”[11]柳立敏认为:“简单地说,精神追求是一种对满足社会主体实现精神需要的追求。宽泛地说,精神追求就是:在现实社会状况下的人们为了使自己的主观存在状态(如人的情感、意志、理想、信仰等)更加完善,由内心的欲望和主观心态平衡之间滋生出的矛盾,促使自己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对精神需要的满足,对生活意义和生命质量提高的追求,是人的一种特定存在方式。”[12]
上述对于“精神追求”的定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立足于精神需求的满足,把“追求”看作是以实际行动去满足需求的过程,“追求”与“需求”是高度一体的,没有“需求”,就不会去“追求”,没有“追求”,那么“需求”就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