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负面性强化了大学生的错误追求
“负面新闻是指那些聚焦于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一般说来,犯罪、性、丑闻、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此类事件往往是它的报道重点,它强调‘变动’‘反常’‘冲突’。”[32]本书所论及的负面新闻,重点是指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那些反常的事故及自然灾害不在此列。
在当前环境下,负面新闻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概括而言,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类矛盾集中爆发,为负面新闻提供了大量素材。二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为负面新闻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土壤。三是人们的权利意识得以觉醒和增长,与此同时,优良的法治环境还未完全建立,导致产生大量与司法相关的负面新闻。四是部分官员的不当言论引发的负面新闻持续增多。五是网络谣言制造了大量负面新闻假象。
负面新闻常以海量的信息形成一个强大的传播场,这种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信息,迫使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其负面信息影响,从而强化他们对错误追求的认同。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种影响的作用机制,可以归纳为从众效应和观察学习。
(一)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时,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33]
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使他们容易从众。
(1)大学生处于青年向成人的过渡阶段,生活经验和阅历相对缺乏,容易受他人影响而从众。
(2)有些大学生自信不足而不敢独自承担后果。因为持独立意见就意味着独自担责,所以不自信或自卑的人,与多数人在一起或观点一致才觉得是最安全的。
(3)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的需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年人的社会化需求主要是在家人之外寻求情感归属对象,他们有强烈的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需求,特别重视群体评价。”[34]为了不被排斥惩罚,不被孤立冷落,所以选择随大流。
以婚恋观为例,很多负面新闻无意中宣扬了拜金主义、虚荣、三角恋等不健康的婚恋观。“有车有房”“富二代”“企业老板”等标签一再出现;“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的女嘉宾;豪车云集,戴几十斤黄金首饰的“中山土豪婚礼”……这些现象都赤裸裸地表现出对金钱的膜拜。这些新闻传递的负能量冲击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底线,强化了部分人原本就有的物质至上的婚恋观,也使一些原本相信感情胜于金钱的人产生动摇。
(二)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源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的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有个经典实验:“实验者先给两组儿童共同观看成人攻击充气娃娃的视频。之后,A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得到了奖赏;而B组儿童则看到成人得到了惩罚。之后,将儿童带进刚才有充气娃娃的房间,让他们自由玩耍。结果A组儿童攻击娃娃的倾向明显地多于B组。”[35]
原本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倾向,诚信沦落、考试作弊、不归还助学贷款、编造虚假信息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当前,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的社会责任,为博眼球赚点击率,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走入了庸俗、低俗、媚俗的怪圈。热衷报道明星丑闻、学术造假、变态行为等,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而且很多负面新闻的当事人并未因此而受到任何惩罚,有的还因此获益,一夜成名。这些负面新闻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观察学习效应,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到榜样——“教授都可以抄袭,我考试作弊算什么”“名人也搞外遇了,我劈腿算什么”,从而更加强化了之前的错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