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活动的娱乐化倾向导致大学生的精神浮躁肤浅
如今的大学经历扩招和合并两项大的政策调整后,人数急剧膨胀,从上万到数万不等,校园空间也大肆扩充,从过去的几百亩到几千亩,高校与社会的“围墙”彻底被摧毁。大学校园俨然已成为一个小型社会,社会上的许多商业服务机构几乎都可在校园找到身影。校园的宁静、幽雅、书香气息受到影响。自然环境的改变也在悄然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现在大学举办的种类繁多的课外活动与娱乐、商业高度融合,有时难以分清到底是企业的庆典还是大学的文化,到底是娱乐选秀还是知识竞赛。这些活动主要的特点如下:
(一)活动娱乐化
追求好玩、时尚、刺激是当前大学课外活动重要的目的之一。在这些目的的影响下,社会上尤其是电视媒体所举办的一些娱乐活动常常成为大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举办过类似于“卡拉OK赛”“最佳主持人大赛”“形象饰美大赛”等,这些活动从晋级环节设置、比赛内容选取到舞台舞美装饰等都与电视节目高度相仿,想方设法去营造一些能让人“嗨”起来的气氛,尽力满足选手和观众的娱乐需求。
(二)活动利益化
举办活动,对于选手和观众而言,带来更多的是愉悦感受,他们要的可能也就是度过一个快乐的周末,而对于组办方和主持者则可能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营利性。社会的各类商业、企业组织早已盯上了大学生群体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他们通过各种人员,比如实习生、校外做兼职的学生、学生社团负责人等获取学校的活动信息,找到相关负责人,以赞助的方式介入学生活动。对于活动组办方而言,拉赞助既是很好的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又是解决活动资金的重要途径,他们与企业可谓一拍即合。所以许多活动在进行过程中,主持人常常穿插企业宣传,让活动充满商业味。
(三)活动社区化
大学扩招让大学的后勤服务压力倍增,于是大学城的建立、后勤社会化的制度设计应运而生,这让大量的学生与社区居民、商业小贩在空间上聚在了一起,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这样,许多活动就把居民作为服务对象或者活动的观众主体,反之,活动如果能得到居民或社会的认可,学生也很容易产生成就感、满足感。
(四)活动民间化
所谓民间化,主要是指大量的活动是完全由学生社团等纯粹群众性组织来主办或实施的,真正由学校官方主办的相对较少。近年来,各高校的社团组织蓬勃发展,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追求个性化发展的愿望强烈,过去因应试教育而被压抑的兴趣爱好来到大学后被彻底释放,所以每年大学新生入学后都会出现“百团大战”的盛况。社团种类繁多,举办的活动形式多样,但是多因它的民间性,资金、场地、人员都受到很大限制,所以,活动的影响力、吸引力不足,品位欠缺。
总之,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普遍高涨,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产品也日益丰富,这就形成了一种具有世俗性、大众性和娱乐性的感性文化氛围,这种文化借助电视、网络媒体几乎无处不在。青年学生作为一个半成年人,他们对于个性发展的核心需求、价值观的真实内涵都处于比较肤浅的理解状态,所以面对社会大众文化的强势影响,他们很容易把时尚文化、俗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嫁接,课外活动就是它们最好的载体。这使得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充满了世俗味道,在这些活动中很难听到贤者警世的声音和智者理性的探讨。“更值得重视的是在这种时尚背后所反映的反理性文化心态和玩世不恭的文化心态。”[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