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修养上的崇德重道

一、人格修养上的崇德重道

重视道德在人生和政治中的地位与价值,把对崇高道德的向往与严格的修养方法紧密相连,让修身立德成为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一)对道德的推崇首先体现为高度称颂道德的地位和价值

早在周朝时期,《尚书》就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重要思想。“以德配天”,是说上天不会随意把统治权交予某人,统治者必须以良好的德行来获取上天的信任,天命是无常的,“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就要求统治者时刻倾听百姓心声,修养好德行以获取上天长久的支持,否则,王位无保。“敬德保民”,是说“敬德”是手段,“保民”为目的,“保民”并非易事,它要求统治者要有德,在当时来说就是“无康好逸豫”,不得好逸恶劳,而必须“知稼穑之艰难”。“明德慎罚”,是指在运行统治权力时,要注重道德感化的作用,而不要轻易使用刑罚。周朝的这一系列关于道德对于统治的作用和意义,对后世“德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的这一思想,经过孔子、孟子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系统的‘仁政’‘王道’的思想,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64]

孔子对道德在人生和政治中的地位做了更加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道德对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比政治、法律更加有效,政治、法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和惩罚犯罪,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犯罪的根源,只有用礼来约束,让人们真正产生羞耻心,才不至于重新犯罪。关于统治者的个人道德对于政治的影响,孔子也做了精准的分析,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要统治者以身作则,带头弘扬道德,其他人是没理由不遵从统治的,要维护统治也是很容易的;只要统治者本身行为正确,即使不发号施令,老百姓也会按规矩行事,反之,即使下令,百姓也不会听从。孔子的这些主张,从多层面多角度论证了道德之于政治和人生的重要性,后世尽管还有不少的学者阐释道德的意义和地位,就如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思想,这些思想大多都是围绕以孔子为先驱的儒家思想来展开,所以,“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开创了伦理与政治合一的伦理政治体系。”[65]

(二)对道德的推崇第二个体现就是为理想人格设定了崇高的标准

《左传》提出了人生“三不朽”理论,即“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这“三不朽”的理论中,立德被放在了首位,认为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才具有永恒的价值,把它与建功立业、言论真理一道作为人生的崇高追求,充分体现了道德价值,也体现了立德并非易事,否则,何来不朽。如果说这里的立德还处于抽象的话,那么孔子对理想人格进行的层次划分,并提出的相应标准就比较形象具体了。

为了更加确切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使树立的道德榜样和标准更加接近百姓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孔子把理想人格划分为君子、仁者和圣人。

1.君子

在他看来,君子是一种道德境界,是每一个人通过修行都可以实现而且应当实现的理想人格。君子所具有的品格是:

(1)严格要求自己,比如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应该“不忧不惧”“与人恭而有礼”,不作非分之想,“君子思不出其位”。

(2)既善于独处,又善于与人交往,他认为君子该“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和而不同”。

(3)君子也会犯错,关键是能进行自我批评,寻求改正,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生活上是艰苦朴素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即便一箪食、一瓢饮,生活也是愉快的。

总之,孔子所规定的君子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道德状态,这种状态离人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这个目标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是大多数人通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的。

2.仁者

仁者是比君子更高一层次的道德要求,孔子并没有随便给人以仁的荣誉,他认为能算作仁人的人是相对少的。《论语》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的这些论述都表明,与君子相比,仁者是更加完美、更加高尚的,他是比君子高一层次的道德标准。

3.圣人

至于圣人,则是比仁者和君子又高一层次的要求,他是普通人很难实现的,孔子也并不要求一般的百姓都去做圣人,那是不现实的,所以《论语》中有这样的对话: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三)对道德的推崇第三个体现就是提炼了严格的修养方法

要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绝不能靠自我标榜或者纯粹的动机来实现,它必须依靠实际的行为去完成,即道德应该重在践履。对这一道理,亚里士多德给予了非常清晰的说明:“德行是由于先做一个一个的简单行为,而后形成的,这和技艺的获得一样。当我们学过了一种技艺后,我们愿意去做这种技艺,于是去做。就由于这样去做,而学成了一种技艺。我们由于从事建筑而变成建筑师,由于奏竖琴而变成竖琴演奏者。同样,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勇敢的人。”[66]当亚里士多德在为道德的意义在于行动进行阐述时,与之差不多同时代的中国的思想家则提出了非常系统完备的道德修养方法。比强调自省、慎独、苦养、节制,等等。

总之,注重道德的力量,把对德行的需求作为最高尚的追求,强调人是有道德的动物,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只有具有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观念,才能脱离动物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优势,凭借德治的强大力量,中华文明得以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