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追求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并没有关于精神和精神追求的直接定义,当谈到精神及精神追求时,往往都是与意识、思想、目的以及精神需求等概念交叉重叠使用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和精神在很多场合都是作为同一概念使用的。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精神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1]在分析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区别时,他指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他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想’‘怪影’等来消灭的。”[2]在谈到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时,他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可见,关于精神和意识,不论是理论论述还是纯粹的语义表达,在马克思看来都没有根本的区别。其实,精神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相当广泛的。
从广义上讲,它包含意识形态、价值信念、理想信仰;从政治的角度看,甚至还包括路线方针、发展战略等。从狭义上讲,它包括人的情感、表象、感觉等基本的心理现象,也包括理想、观念、理论等相对高级的思维活动。
本书所指的精神是相对于物质而言的,是主体在一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理想、道德、价值、思维、情操等思想意识,是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使用的。
关于追求,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以积极的行动去达到某种目的。”由此可见,主动性、行为性、目的性是追求的核心思想,它与需求的最大区别就是:是否愿意为了达到目的而积极进取,采取实际行动去完成和实现目的。比如,所有的人都有基本的需求,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说,最低层次的就是生理需求,要吃喝、要饱暖以保持生命延续。即使是最低层次的需求,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积极地去争取,有人就愿意等待施舍,有人饱暖后就不再求小康,在五个层次的需求中,有人并不想通过积极地行动去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可见,追求源于需求,但有需求并不必然导致追求。
精神追求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也没有直接明确的定义,但通过他对意识、目的、动机、需求等的论述,可看到他对于精神追求的界定。“人的实践活动总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历史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总是会形成和确定一定的目标,并且为实现目标而奋斗。为一定的目标而进行活动,表明了实践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又集中表现为目的性。”(目标、目的同义)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4]马克思更加直接地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历史,人的活动是不断追求和实现不同阶段发展目标的历史过程。“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借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6]由此可见,人的实践活动的普遍特征就是自觉意图和预期目的,没有目的和意图,实践活动是不会发生的,历史就不可能发展。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也是有动机的,恩格斯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7]他强调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而开始的,并且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8]恩格斯认为:“人的需求只有通过人的头脑转化成动力,才会化成行动去完成,没有意识和精神的支配,哪怕是吃喝这样最原始最自然的需求,也没法得到实现。当然,纯粹的物质需求的实现并不就是精神追求本身,但是物质需求的实现必须有精神作为背后的动力是确定无疑的。”“人的需求是广泛的、无限的,人以其需要的广泛性和无限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9]这其中需求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就表现在,人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而动物却只有物质需求,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是紧密相连的,甚至有时是重叠的,精神需求是在物质需求的实现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求本身、满足需求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求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求。”[10]人的需求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总是在过去的满足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而精神的需求又往往随物质的增长而增长。
综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历史活动的目的性、动机性以及关于人的精神需求的相关论述,我认为,所谓精神追求,就是主体在一定历史阶段,为了满足其精神需求而采取积极行动去实现的实践过程。但是,根据目前学术研究来看,并没有针对精神需求与追求的明确划分,很多研究者在行文中都是有意无意地将二者混在一起的。比如骆郁廷博士在其专著《精神动力论》中论述人的精神需求的广泛性时指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不仅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在智力上获得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实现精神追求、在精神上获得充实和发展的需要。”[11]包庆德在论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时说:“终极意义的精神境界的缺失使人们陷入了巨大的空虚和痛苦之中,精神需要也是人之根本,越忽视精神境界的追求,人就越容易受到物化的控制而难以获得自由。”[12]我认为,精神追求源于精神需求,精神需求又蕴含精神追求的冲动,二者有区别,但也紧密相连,有时为了更加准确地表达语义,也会使用精神需求来代替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