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风气概说
社会风气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在社会整体或部分中传播、流行或相互效仿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体现了一种社会风貌和精神气象。风气,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社会或集体中流行的爱好和习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18]社会风气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外在表现,它受制于社会经济状况,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蒙昧时代,由于食物来源经常没有保证,在这个阶段大概发生了食人之风,这种风气后来保持颇久。”可见,在生产力极端原始的条件下,产品是非常紧缺的,人们为了生存,发生了现代文明不忍卒读的事件,而且普遍成风。当然,经济基础并不直接决定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也不会是经济基础的单一反映,社会风气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更多的还是由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道德发展水平所制约的。社会风气有好坏之分,好的社会风气往往是指社会成员普遍思想政治觉悟高、道德法治意识强、追求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反之,则是不好的表现。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风气具有不同的特征。
(一)从主体看,社会风气具有群体性
群体性属社会风气的本质特征,一种观念或行为只有得到大多数人的奉行时,才可能成风,少数人或个案行为是不能称为风气的。群体性具体可表现为广泛性和普遍性,从影响领域看,它波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从参与成员看,它涉及个人、家庭、单位等各层级的人,比如当前“一切向前钱看”的歪风,它不是哪个个人、地区的问题,也不是哪个界别领域的问题,它几乎涵盖了各领域的人,当然影响的程度和深度不同。
掌握了这个特征,当我们准备去发扬或抑制某种风气时,就应该思考如何去争取多数,孤立少数。
(二)从作用看,社会风气具有影响性、渗透性
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对社会成员就有巨大的影响力,尽管它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力,但它对成员的影响甚至不逊色于法律,因为它具有强烈的社会舆论影响力。一个好的社会风气,往往使人精神振奋、乐观向上、勤俭质朴,在这种氛围下,一个坏人也容易变好;一个坏的社会风气,则容易使人意志消沉、拜金享乐,一个好人也容易变坏,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掌握了这个特征,就应大力发挥和弘扬一些积极的健康的思想和行为,多传播正能量,抵制那些歪风邪气。
(三)从形成看,社会风气具有过程性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俗语告诉我们,功业的建成得依靠长期不懈的努力,恶魔的铸就也得靠长期的修炼。社会风气也同理,不论好坏,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过程有快慢,来势有缓急,这既要看社会客观条件,也要看人们的主观努力。
掌握了这个特征,对于一些社会风气,尤其是一些不良的风气,我们一定要在它刚开始时就加以遏制,甚至立法打击,把它扼杀在摇篮中。这就要求执政者或相关责任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审时度势,及时出击。比如,当前一些地区,“黄、赌”风蔓延,涉及人员众多,就是因为在初发时没有很好地控制,相反,对于网络谣言的打击和引导则显得及时得多,所以网络造谣很难兴风作浪。
(四)从时效性看,社会风气具有稳定性
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就不会转瞬即逝,它将持久存在,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这种稳定性是由社会性质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社会风气是一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反映,只要这些基本的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依附其上的社会风气就很难有根本改变,而社会基本制度的存续则不是朝令夕改的。另外,这种稳定性还与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密切相关。社会成员的基本思想道德、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及基本的科学文化水平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论朝好或坏的方面转化,都需要一个过程。当然,比较而言,向好转容易,向坏转困难,正如俗语所讲:“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把握住这个特征,就要懂得珍惜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要从制度、法律层面加以维护;而对于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设法从根本上去思考解决办法,那种运动式的举措总是治标难治本,甚至适得其反。
(五)从表现形式看,社会风气具有表层性
社会风气尽管有深层的决定因素,但这些因素往往需要加以专业、学术的思考才可以发现,而它的表现形式则是实践的、生活的、生动的,容易为普通百姓所感知。这种表层性,通过人的言谈举止、文明礼仪得以体现,所以,它是人们观察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把握了这个特征,就应注重人们日常行为的养成和教育,注重社会公德教育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