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的世俗化演变导致大学生的精神无处安家
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最早的大学迄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在1988年,博洛尼亚大学就举办了900周年的校庆活动,当然,学界也普遍认为,最开始的大学并不像今天这样,有特定的法令或仪式来宣布一所大学的成立,那时的大学是逐渐形成的,所以很难为一所早期的大学指定确切的创办时间。不论怎样,从古至今,大学已走过漫长的历史,大学精神也随时代变迁历经演变。
中世纪的大学与宗教密不可分,教师和学生多是教士,他们身上基本不存在信仰问题,那时大学以学者行会的形式存在,他们过着一种共同的知识生活。大学是一种学术机构,并不是商业、政治机构,他们扩增知识,追求真理,价值目标就是学术。进入工业社会后,知识的力量得以彰显,19世纪,牛津大学学者纽曼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大学之精神,出版了《大学的理念》,该书的主要观点是: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大学教育是心智训练,而不是知识;大学的职能是教学而非研究。纽曼的大学理念实际上是对牛津和剑桥大学传统办学思想的回味和总结,尽管后来牛津和剑桥大学都在加速抛弃传统,但是“纽曼的思想对人文、道德理想和教育的超越性价值的强调在任何时代都是有意义的。”[2]差不多与此同时,德国的洪堡在筹建柏林大学时,提出了一系列大学新理念。他认为:“大学的学习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大学应该追寻真理,超越眼前利益,不为经济的、社会的、国家的需求所左右。”“国家不应把大学看成是高等古典语文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总的说来,国家决不应指望大学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地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的眼前利益服务,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断提高,从而不断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成效是远非政府的近前布置所能预料的。”[3]大学应该唯科学是重,洪堡说:“科学是未被穷尽而且永远无法穷尽的,应不舍地探索之。”[4]在此后,追求科学、探求真理成为所有大学的核心价值追求。另外,他还主张,大学应该是自由的,德国的这种大学新理念后来影响到欧洲各国,并对美国大学产生根本性的冲击,“在20世纪初,德国确成为世界大学的耶路撒冷。”[5]
“二战”后,大学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尤以美国为最,美国的大学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可成为举世之冠,所以,考察当代大学精神,美国应成为重点考察对象。当代美国大学可以说大大地超越了英、德模式而发展出了自己的性格。“美国大学狂热地求新,求适应社会之变,求赶上时代,大学已经彻底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了。”[6]第三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知识爆炸,以及各行各业迅速发展对知识的倚重和需求,让大学成为知识经济的重地,学术开始与市场完全联姻,大学不经意地已经成为社会的服务站,大学不再是独立的学人之社会。大学已经按照社会、政府、市场的需求来量身定制自己的教育、科研规划,大学与外界那堵有形无形的墙已经撤销,曾经的象牙塔的边界已经消逝。
简单回顾历史,可知大学精神的演变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从开始强调提升个性修养和知识水准的人文主义精神,到注重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强调的独立和自由精神,再到接触现实、服务社会、高唱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7]
大学精神的这种世俗化演变,在当下中国大学的主要表现就是日益功利化、行政化、商业化。
(一)功利化的主要表征
有的教师忙着升职、热衷于各类评比、争创一流、趋炎附势,以及时常以校友的权贵身份作为自豪的资源;工作的重点不是科研与教学,而是想方设法去获取各种所谓的荣誉;追求的不再是真理,而是所谓的地位;等等。“就是在大学文化领域,对理性的颠覆、对崇高的消解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时髦的心态与方式。”[8]
(二)行政化的主要表征
大学独立精神缺失,模仿政府的管理机制,大学各部门的设置依照政府机关模式运作;大学的行政权力日益膨胀,学术权利势微,很多大学,“所谓的学术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摆设,将行政管理混同于学术管理,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9]内部机构设置臃肿,行政人员过多;学术质量不高,科研资源不能很好得到利用;教职工的价值观念发生偏差,诸如此类都在无形中侵蚀着大学精神。
(三)商业化的主要表征
大学发展越来越注重规模和效益,热衷于与企业搞所谓的联合办学,让整个校园充满商业气息。
大学精神的这种演化,已经不仅仅是对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不同解读,也不再是用“承担社会责任”能解读的了,这是大学精神向商业世俗的迎合、妥协和让步,让自身该有的高贵和深邃变得肤浅和浮躁。
大学精神的丧失,给大学生精神带来的影响就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无处安放。如果说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的灵魂,那这种灵魂又成为大学生精神的栖息地。按理讲,“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个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之执着心态。”[10]本来,上大学,上一所好大学是多少高中生梦寐以求的,但是曾经的知识圣殿如今在有些大学生心里成了只是为未来谋取一份理想职业的跳板,“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实现个人价值”是绝大多数人上大学的想法。大学在他们眼里,不再是那个具有崖岸自高、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为知识而知识”的追求甚至显得迂腐。他们来到这里,只是想掌握一门谋生技能,目的是在未来金钱追逐的游戏中不落败,那些关怀人文的给人以精神慰藉的知识诸如历史、哲学、文学等统统都成了无用的东西;他们也不想去探寻什么真理,某些空洞的教条主宰了他们思维的空间,因为批判和反思可能对他们的人生前途不利,学习围绕利害得失进行,思考显得多余。那么学生是否愿意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就应该感到快乐、充实,满怀信心与力量。事实是他们困惑不知所选,迷茫不知所措,堕落而又无力自拔。
调查显示,这种失落和挫败感在大二、大三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比较大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没有当初的那种新鲜感和高考的成就感,比较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就业还有点远。原因在哪里?因为他们的灵魂栖息地本身已经精神荒芜,正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