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引导发展型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不缺理想主义的天下情怀,所以,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精神、忧国忧民情怀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型精神追求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以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
建立一个“大同”社会,是中国两千年前就已有的理想,战国时期,各学派都对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进行了描述。比如,道家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是:在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那里,人们安居乐业,互无征伐,共享和谐。墨家的构想则是:社会应该“兼相爱交相利”,他们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在各家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中,儒家所谋划的“大同”社会当属最经典和完美的,这个理想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儒家对于理想社会的描述,规范了后来历代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直到近代,康有为、孙中山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依然深刻带着儒家的烙印。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所设想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有本质的不同,但不可否认,他们在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的相通性,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生产资料全民公有,那时城乡、工农之间的差别消失,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平等,国家和阶级消亡,等等。可见,共产主义社会与“大同”社会都追求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状态。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并最终战胜各个思想流派,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正是“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契合,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国的文化姻缘。
学习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为理想社会的构建寻找文化基因,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手段,因为马克思主义最终要在中国发展壮大,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14]这里所讲的“具体实践”和“民族的特点”,当然应该包含中国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
(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以强化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强基石,没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奉献青春和生命的使命感,就不可能树立为社会所接受的远大理想。责任,就像马克思所告诫的那样:“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然而,责任感或者说责任感的强烈与否并不是每个人会天然地自觉意识到的,它更多需要的是外在压力的激发,尤其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出生、成长在一个和平、繁荣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优越的社会环境让大学生整体缺乏忧患意识。而忧患意识与责任感是相辅相成的,“忧患意识蕴含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和进取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勤劳的品质。”[15]忧患意识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继承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在忧患意识中,忧国忧民当属最崇高的组成部分”,[16]同时也是忧患意识的最集中体现,传承忧患意识,最核心的就是要传承这种忧国忧民情怀。传统文化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忧道
即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纲常礼记的破坏表示担忧,并极力想恢复和重建。集中表现为孔子的“君子忧道不忧贫”,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并宣讲周朝的礼乐制度,认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忧天
这出自著名的典故“杞人忧天”,后人大多把它嘲讽为无事操闲心、痴人说梦话,但是立足今天的现实——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自然灾害频发等,就会发现这种“忧天”也包含了穿越时空的远见卓识。
3.忧国
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思考,以及勇于为国牺牲的精神。这种意识嵌入国人灵魂深处,尤其深刻地影响着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在众多的忧患意识中,忧国情怀的影响是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从战国时期的“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君”,直到近代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留下了大量仁人志士、民族英雄的诗篇和论述。
4.忧民
即对人民的生活和命运表示关注,并愿意为人民利益奔走呼号的精神。民与国是紧密相连的,无民则无国,正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所以忧国与忧民并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在情感表达和奋斗方向的选择上却是有所侧重的。忧民直接体现为对黎民百姓生存的怜悯和同情,关注疾苦,为民请命。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无不体现出知识分子对于底层百姓生活的同情和担当。在当代,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要充分弘扬传统文化的这种忧患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当前国家所面临的困难,要以同广大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胸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与人民一道去迎接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