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型精神追求的特征
享受型精神追求是一种比基础型精神追求更高层次的追求,其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但学术理性生活相对缺乏
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模式与中学比,是有很大不同的,他们的娱乐时间大为增加,生活空间与社会高度一体,休闲形式五花八门,这对于愉悦心情、增进身心健康、全面拓展素质等都起到了巨大作用。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的课外生活都是“娱乐消遣”和“参加活动锻炼能力”,选择这两项的高达63%,而在娱乐消遣的诸多方式中,比如“电脑游戏、聊天、听音乐、体育运动、看电影或视频”等,并没有哪一项能占据绝对优势,而吸引到绝对多的学生,选择每一项的比率都不相上下。他们很难像过去的年轻人那样对于某项时尚或娱乐保持共同的爱好,过去男生的长头发、花衣服、喇叭裤、交谊舞都曾作为特定的时代符号让一代人共同记忆。而今,多少年后,估计21世纪的大学生很难把某项娱乐当作共同的符号来纪念。这表明当前人们的自由空间较以往有大幅度扩展,文化、娱乐市场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大提升,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有相当多的同学表示,参加社团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长见识和经验”,娱乐形式丰富,学生选择多样,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并在娱乐、运动中增长才干。在多选择、多形式的娱乐生活中,学生对于相对严肃的学术活动、相对有教育意义的娱乐活动的兴趣明显减弱,就电影电视剧而言,有78%的同学喜欢观看“爱情片、动作片、喜剧搞笑片”,选择喜欢看“教育片”的只有5%。在所喜欢的校园文化类型的选择中,12%的人选择“学习、学术性的”,比选择“娱乐、体育性的”少了20个百分点。可见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纯娱乐的项目,对于那些说教型的并不感兴趣,同时这也反映了大学生在学风上存在的问题,与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比,他们在学业上所花的时间精力远比80年代的大学生少,在娱乐上所花的时间远比80年代的大学生多。这是科技发展、物质丰厚、价值多元、自由发展等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动力不足、贪图安乐、精神懈怠的体现。
尽管娱乐项目多种多样,学生选择自由度也很大,但这并不表明学生对现有的娱乐生活是满意的;他们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娱乐项目所占据,也不证明他们的精神生活就是充实的,调查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课余生活是空虚无聊的,对目前的娱乐生活并不满意。可见,有相当多的学生一边在尽情地娱乐消遣,一边又感觉空虚无聊,这与精神娱乐产品的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快餐式文化产品缺乏营养,导致学生消费后依然感觉精神空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23]
(二)在价值选择上深具功利性、自我性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它由价值取向、价值评价和价值目标三部分构成。价值取向通常是指人们对于具体事务、矛盾等所做出的选择性态度;价值评价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客观事务或自身言行做出的善恶、对错的判断;价值目标是指人们基于对人生的理解所做出的对人生目的的追求,它往往成为人们行为活动的精神源泉。三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社会价值,但更多地强调自我价值
当前大学生对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注明显高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或者说,他们即使对社会问题保持热情,更多的也是把它当作实现自我的准备和桥梁。他们不反对对社会的奉献,也毫不隐讳地表达自我需求,总体上还是想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比如,对于“你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什么”的选择中,有67%的人选择“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有16%的人选择“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问到“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的时候,有36%的人选择“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另有39%的人选择“金钱的多少,生活是否舒服”“权力的大小和社会地位的高低”“是否干出一番事业”,此外,还有24%的人选择“维持家庭和睦幸福,生活平淡”。这些数据都充分表明,过去那种要求人们对社会和国家保持单方面奉献的精神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没有市场了,但也有相当的同学明确尊重社会价值的重要性,传统的价值观念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体现了社会转型期人们矛盾、多元的价值状态。
2.对功利的追求明显高于对荣誉的追求
功利,顾名思义就是功名利禄,主要是指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不被认可的,是贬义的,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荣誉,就是人们相互之间,外部的一种道德评价。”[24]很明显,功利与荣誉,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为了弄清大学生对于这二者之间的选择倾向,我们特意设置了两个完全相似的题目,题干表述和答案选项都高度一致。两个题目是“你对类似三好学生、先进个人、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的态度是……”“你对奖学金或其他类型的奖金的态度是……”两个题目的答案选项都是“希望获得并会努力”“兴趣不大”“顺其自然,无所谓”“从未想过”。结果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与上述答案相对应的是37%、17%、42%、4%,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与上述答案相对应的是61%、9%、26%、3%。通过对比就很容易发现,对物质的追求轻易地战胜了对精神的追求,这也契合了人们的直觉感受。当今的大学生对物质的追求不再羞羞答答,不再掩饰,每个人在他人面前所展示的形象可能都是功利的,这不管与本人的真实思想是否相符,但旁人对你的感性定位就是物化的,所以在对“你认为目前你周围大多数人的思想追求是什么”的回答中,有96%的选择了“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只有不到4%的人选择了“为国家做贡献”。
3.健康高尚的价值依然能获得认同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精神会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总有一些价值让人们明辨是非,就像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论一样,有些情感出自人的本性,无涉个人的阶级、地位、荣誉、出身等。人皆有恻隐之心的善心,夙夜在公的公心,精忠报国的爱国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观,这些传统的美德或价值经过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弘扬后,已经深入人心,大学生尽管有世俗的一面,同样也不乏理想的一面。调查显示,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纷繁多元的价值保持着清醒、理性的认知,比如,当问到“当国家发生特大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时,你会怎么做?”有高达88%的人选择“尽自己所能,帮助受灾群众”和“响应号召,捐款捐物”。对于贪图私利的行为,有77%的同学表示“鄙视”或“自己不会那样干”。
(三)在道德取向上深具叛逆性
道德作为对人们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进行善恶评价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认识和调节功能,凭借这种功能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华文明特别注重伦理秩序,千百年来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围绕这个核心形成了一系列的优良道德传统,比如注重整体利益、讲求仁爱与诚信、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践履,等等,这些优良的道德传统也为社会主义道德所继承、改造和弘扬。但是,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受到经济关系的影响,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迟早会决定道德的变化,尽管它有自己运动的规律。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将为他们所捕捉,但他们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又还没完全形成,所以对于诸如道德等意识形态领域所形成的与传统相悖的认知也就很正常了。
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上有如下几个特征:
1.因对丑恶批判的无奈而被迫接受认同
不管人们的思想如何纷繁复杂,有些是非还是很容易辨别的,有些观念在过去十几年的基础教育中应该是深入骨髓的,但到了大学,有人依然会对这些观念产生动摇,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就如考试作弊,这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对于受过高度重视应试教育的学生而言,作弊是突破道德底线的错误,作为学生,应该不会不知道作弊的罪恶。但是在回答“你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看法”时,只有35%的人明确表示“反感”和“鄙视”,多达57%的人认为是“正常的”,或者认为是“自我保护”,还有17%的人表示“说不清”。这么多的人对作弊表现出宽容和理解,与其说是是非不分,还不如说是对现实的无奈。因为受大学教育方式、管理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太多的人在作弊犯错,久而久之,你“鄙视”又奈何?
2.因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修正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多少代人引以为豪的道德荣誉,共产党人也凭借这种精神取得革命事业的成功,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创业者以这种精神感动众生。当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逐渐被青年学生所放弃。他们有的认为:“艰苦奋斗是条件所限的无奈、与道德无关。”有的认为:“只要条件允许,放纵一下也没关系。”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毛泽东早有所料并提出告诫:“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5]可见,加强青年学生的革命道德教育,仍是目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3.因独立意识增强而违背传统
随着民主、自由观念的发展,人们的独立、权利意识越来越强,按照自由主义的理论:“法无禁止即可为。”这种观念和思想对于大学生有深刻的负面影响,也为不少学生所认可。它的具体表现就是悦纳同辈或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他们本着“不干涉他人权利”的原则,不愿对他人的不道德进行评价,更拒绝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