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引导基础型精神追求
(一)传统文化的知识观对大学生求知追求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是重知的。知包含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智慧,古人把求智、育智与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紧密相连。
对于知的理解,主要是指知识、智慧、知晓,而其中人们最看重的是智慧,把探求智慧、培育智慧和开发智慧看作人崇高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而对于智慧的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古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如孔子回答樊迟问知时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这里强调的是人应该专注于现实事情,识别周遭的人,不去迷信鬼神,知识主要是面向主体的智慧;墨子说:“智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这是指认识事物,用知晓的道理去分析研究事物,是面向客体的智慧;荀子说:“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孟子说:“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者亦大矣。”这是指人应顺其自然,把握好事物自身的规律,让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吻合,这是强调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智慧。
总之,无论他们立于什么角度来看待知识,都总是把知识与智慧看作是一体的,人们应该努力去培育智慧,只有智慧的生命才是合天道、有德行、有价值、有意义的。
传统文化关于知识的理念,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求知追求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启示:
1.视求知为手段变求知为目的
当代大学生求知的功利性如第三章所述是非常明显的,有些大学生不再把求知当作是人的本能需求,是人提升道德境界的必要手段。求知已经沦为只是他们为了谋取未来美好生活的无奈选择,把人只是当作工具性和手段性的存在,学习知识只是为了使自己成为未来经济发展和机器运转的一部分,没有意识到求知的另一重要目标是为了使人本身变得更加丰富,求知本身即是终极目的。对求知的功利性理解,带来的首要后果是,对学习缺乏持久的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的种种不良行为,诸如逃课、课堂睡觉、玩手机,等等,其根源就是没意识到求知是自身精神的需求,以致缺乏求知的内生动力,一旦没有了动力支持,学习就成了可有可无、可紧可松的事情。当大学生把求知的目的归为就业、谋生的需求时,显然是寄希望于外因来促进学习的发展,当他们发现求知与就业并不发生必然联系时,放松学习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了。另一后果是,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功利性求知观的指导下,在知识的获取上进行大刀阔斧的选择,知识都由其未来是否有用而被决定是否采纳,有用则学,无用则淘汰,这与通才或通识教育严重违背,也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相悖。为了纠正当前大学生对于求知目的认识的误区,有必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关于求知的理念,把获取知识当作是开启智慧、达到崇高精神境界之路径,求知本身就是最高目的。
2.知识即德行,知识学习与道德修养是高度一体的
当代大学生重智轻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校大学生道德水平急剧滑坡,以致校园内不道德不文明行为俯首即是,严重的则酿成校园惨案,即便是一些一流学校的高才生也未能幸免。今天大学教育的重智轻德对于传统文化的智德关系可谓颠覆性的破坏,要扭转这一趋势,必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和考核模式,以具体措施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二)传统文化的友谊观对大学生交际追求的启示
《论语》的开篇即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充分表明,传统文化对于友谊、交友是非常重视的,对于交友的理念,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1)重视朋友的分类对待。孔子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然而,社会是纷繁复杂的,人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局限于只与一类人交友,所以孔子又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所以,在选择朋友的时候应该奉行中庸之道。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表明狂者、狷者都各有所长,交友如果太狭隘的话,则会限制自己的视野,不利于全面发展,只有与各类人交友,才能取长补短,促进自我完善。
(2)重视朋友的相处之道。朋友相处,因为性格、志趣、爱好、修养等各方面的差异,难免产生矛盾和纠纷,为了让友谊纯真淳厚,就必须遵守一些交友之道,古人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思想。
①交友要讲究诚信。信,是维护人际关系的首要道德原则,在处理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伦时,其中朋友讲究的就是朋友有信,因为朋友没有血缘为纽带和政治的束缚,它完全以道义为基础,信,就成了最可靠的保证。所以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成为人每天反省修身的核心内容之一,表明了它在道德原则中的地位,也表明了朋友相处之道的根本。
②交友要讲究宽恕。当朋友之间产生隔阂、矛盾时,应采取忠恕之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朋友有过错时,应报以宽容,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自己不乐意的事情强加于他人。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儒家忠恕之道的核心,对待朋友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当产生矛盾、寻找原因时,也应该“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应当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不应一味地去谴责别人。
③朋友强调精神交往。中国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那时的经济、贸易交往是非常少的,对于义、利的取舍也是重义轻利的,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朋友之间更注重的是思想交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和交往。《论语》讲:“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所谓以文会友,应该包含了字面意义,就是带着文章去见朋友,但更重要的还是说明朋友之间进行精神、思想的交流才是最大的乐趣。古人常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与好人在一起就会变好,与坏人在一起则会变坏,这里的好、坏自然指的是道德、品行方面的,是与物质利益无关的,交往看重的是对方的修养。孔子认为交友不可不慎,他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他认为只有与道德水准高的人交友,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提高,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友德不友势”的重要思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表达了朋友之间那种纯粹、自由的交往,这种关系对于文人墨客而言更是阳春白雪式的精神交往。
传统文化中关于友情之道对于当代大学生交际追求的启示有两点:
1.传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把它作为实现人际和谐的重要原则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境条件较以前大为好转,许多同学从小在生活上就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从生活用具到书房、卧室,处处都有属我专用的,进入大学后,公共寝室、公共浴室,时时的公共空间让很多学生难以适应。每年大学新生入学季,如何处理和适应大学的人际关系都会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头戏,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也成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头号原因。同学间的大量纠纷或矛盾往往都是彼此的生活习性不同造成的。就笔者的管理经验看,在每学期处理的同学矛盾中,仅仅因为作息时间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就不下10起,有人习惯早睡早起,有人则钟情“夜猫子”生活;男生寝室还有人因为晚上键盘的滴答声而大打出手;女生寝室则常因为彼此的卫生习惯不同而拉帮结派。分析众多矛盾产生的原因,如果从自身寻找的话,多是因为缺乏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当每个人都想独立地表达自我的权利时,当只顾自我的感受而罔顾他人的利益时,产生纠纷就是必然的了。别说权利意识觉醒的新一代,就算生活在传统文化中的国人,也不愿意总是逆来顺受。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问题,成了家长、学校担心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话题,因为近几年的几起校园惊天大案让人们突然意识到,原本是一群高智商、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单纯。为了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让这种理念深入学生心灵,每到自我欲望膨胀时,能让“推己及人”的精神警诫自己,这或许是让同学们和平相处的根本之道。
2.把朋友视为帮助自我成长的参谋,而不是实现自我利益的工具
分工越细,社会越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越频繁,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度就会越强,当代社会,交往、沟通能力成为人的必备素质,这反映到大学生身上,则成为他们的就业素质。
就业,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它事关未来的成家立业、荣誉地位,也事关多年所学是否有一个体面的回报,在功利性求知观主导下,关心就业的回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同时,创业,在大批成功人士的影响下,在诸多财富神话的感召下,也让当代大学生跃跃欲试,然而,创业所需的素质却比就业更全面,尤其是沟通、协作方面的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于友谊的追求,除了一般的情感寄托,一般人所必需的合群需求外,又多了份任务,就是通过友情交往来锻炼能力、积累人际关系,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同学团队给这一点提供了参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有人把发展友谊完全作为未来事业的支撑时,朋友将不再纯粹,夹杂功利私情的友谊也将不再高贵。这些人不再像古人那样把个人品行作为择友的首要标准,也并不指望通过朋友的指点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所以他们参与社团组织、学生干部组织的首要目的并不是要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只是想借助组织这个平台扩大自己的人际圈。许多学生高度自觉地利用周末、节假日走向社会,做兼职赚钱也好,做公益行善也罢,目的都是直奔“锻炼”,交朋结友也只是“锻炼”的一部分。在这种功利交友观的主导下,校园内产生了许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到学生的精神生活。比如,为了当上学生干部,与同学拉帮结派,与辅导员称兄道弟;为了优秀的荣誉,为了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等去结交所谓的朋友,诸如此类,司空见惯。为了纯洁同学友谊,防止友情被功利所裹挟,就必须大力倡导传统文化中的交友之道,让他们意识到朋友是促进自己成长的最好参谋,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朋友不是满足私利的工具。
(三)传统文化的爱情观对当代大学生情感追求的启示
爱情观,简单而言就是人们对于爱情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爱情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地位等。它是人生观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爱情观有不同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情观可以通过各类文学作品,比如诗歌、词曲、戏剧、小说等得到反映,也可以通过一些家庭伦理思想得到体现,纵观这些作品和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爱情观中值得当代大学生大力学习的应该是对爱情的忠贞守一,并由此延伸为对贞操的慎重、对责任的担当和对品行的追求。
在文学作品中,最早对爱情进行描绘的当属《诗经》,其中有大量篇章用来歌颂、表达男女之情,这些作品提供了许多生动的爱情故事,诠释了古人对于爱情的态度。它开篇就是脍炙人口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于雎鸠鸟,“相传此鸟雌雄情志专一,其一或死,其一也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极笃于伉俪之情。”用这种鸟的特性来表达爱情,可见在上古时期,人们对于情志专一、目的纯正的爱情是非常推崇的。从道德上讲,君子是人们对男性理想人格的要求,在层次上他是仅次于圣人的;而窈窕淑女则是对女性道德的要求,按清末国学大师辜鸿铭对这首诗的理解,他认为:“在这首中国最古老的情歌中,你会发现中国女性理想的三个基本品质,也就是隐蔽之爱、害羞或腼腆以及‘温文尔雅’一词所表达的那无法言状的优雅和魅力,而最后,是纯洁或贞洁。”[11]君子与淑女的结合,是古代对理想婚姻追求的最佳代表。可见,从一开始,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就包含了对道德的追求,高尚的人品是美好爱情的基础和保障。关于古人对爱情的忠贞,值得现代人特别注意的是,它并不是对女性的单方面要求,也是对男性的要求,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表现了男性对爱情的忠贞,并受到后世的景仰和推崇。《诗经·邶风·击鼓》有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这是写一位戍边的战士久役在外,想念回忆与妻子分别之时情景的爱情诗,至今读来,令人动容。其中的“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仍然被当代年轻人在婚庆时作为楹联或口头语来使用。此外,像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诗人在悼念亡妻时的那种凄凉痛苦,几乎字字带血,声声含泪,这种超越生死的对爱情的坚贞,闪耀着人性美的永恒光辉。
对爱情的忠贞转化成对女性的另一要求,就是必须永远保持贞操。所谓“女德在节”,主要内容就是,婚前的姑娘必须守住童贞,婚后则必须守妇道,夫死则要从一而终。在伦理思想上,则要求妇女“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其核心就是“从夫”,要求女性在两性关系或婚姻中,必须绝对地服从丈夫。显然,这是对女性的严重束缚。守童贞、守妇道无可非议,但夫死后却要让女性从一而终,这是对女性严重的不平等和歧视,它蔑视了女性的尊严和存在,与现代文明是完全背离的,对这一思想我们应加以批判和抛弃。但是,结合当前年轻人对于性的态度,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思想对于保护年轻人尤其是女性的身心健康以及维护家庭和睦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爱情观对当代大学生情感追求的启示有三点:
1.必须以高度慎重的态度对待婚恋问题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对于爱情有美好的想象和追求,而优美和谐、高雅宁静的大学校园也正好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绝佳场所。但是面对如此美景佳人,许多大学生却并没有以认真的态度去珍惜。当今校园,关于恋爱的各种嬉笑调侃的口号盛行,比如“不在郁闷中恋爱,就在郁闷中变态”“青春不常在,抓紧谈恋爱”“不问天长地久,只管曾经拥有”,这些语句折射出的是及时行乐、不问爱情真谛、打发无聊时光的游戏心态,不管真心实意,只想随心所欲、不问婚姻前程的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大有市场。不负责任的恋爱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给有些同学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困扰,与此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加大了难度,有的甚至危及校园安全稳定。近年,因为不负责任的恋爱纠纷而引发的争吵、打架斗殴甚至自杀的现象在大学校园时有发生。所以,帮助学生树立婚恋的责任意识,成了大学教育、管理的当务之急。
传统文化的爱情观对于婚恋的慎重、庄重(包括仪式感)对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以传统民间的婚恋“六礼”为例,从议婚到完婚须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定的内容,并伴有相应的仪式。这除了反映传统文化对于礼的重视外,也反映了普通中国人对于婚恋的重视,无不把婚姻视为终身大事,所以事关婚恋的每一步都显得小心翼翼,每一步都用固定的礼节来为最终的婚姻把关。这些传统的习俗对于当今年轻人而言可能让他们觉得过于繁文缛节,其间也难免夹杂一些陈规陋习,但是礼节中所表达出来的对于婚恋的责任、慎重意识却是值得大学生学习、思考的。
2.对待婚前贞操应该保有必要的慎重
自从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性观念就越来越开放,一度有人喊出“性自由”“性解放”的口号,曾经难以启齿的话题,如今可以堂而皇之地进行大众化讨论,曾经只为洞房花烛夜才有的神圣仪式;却被普遍地偷吃“禁果”所取代。这彰显了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是,开放的性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社会问题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各类针对大学生关于“婚前性行为”看法的调查,都显示他们普遍对此持肯定的态度,就像本书所做的调查那样,当问到“对大学生男女同居现象的看法”时,有62%的同学表示“双方愿意就可以”和“有助于适应未来婚姻生活”。大学生对这一行为的普遍认可,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有不少的女生未婚先孕,暂且不论它的道德是非,首先这对女生的身体健康就造成了严重伤害,并由此严重影响到课业学习,如果综合考虑社会习俗、男性心理等,则为未来的婚姻生活埋下巨大的隐患。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性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性伦理,是保证大学生拥有健康精神生活的重要基础。
3.谈恋爱对象应该注重才德取向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爱情又由恋爱始发,所以求爱对象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当下恋爱的情感体验,也影响到未来婚姻家庭的质量。古时强调门当户对的联姻,但是才子佳人的结合才是古人婚姻审美的最佳取向。男方的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与女方的温婉贤淑共同构成浪漫、幸福婚姻的经典范本,就像《诗经》所描绘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世易时移,才气与品德不再是今天许多女性钟情的唯一选项,甚至不再是主要选项,取而代之的是“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这种选择恋爱对象的物质化趋势已经蔓延到大学校园。所以,当今校园的所谓男神不再是那种成绩优异、品行优良的男生,所谓女神也不再是那种温柔贤惠的淑女形象,男性强调的是“高富帅”,女性强调的是“白富美”。尽管这些用词充满了网络的新潮和调侃,但它却真实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恋爱价值取向,仔细分析会发现,不管对男性还是女性,富成了一个重要指标。从个人事业目标到情感婚姻追求,物质财富都成了绕不过去的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广为女生接受。2010年由广州市妇联发布的《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显示:有38.4%的女大学生有意“嫁碗”(嫁给持有铁饭碗的男性),59.2%的女大学生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12]物质化的侵袭,让原本纯洁的爱情变得不再纯洁。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浪漫的理想主义阶段,在经济上也是处于远未独立的状态,此时,如果将对方的家庭财富作为恋爱条件,必将损害爱情的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