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追求的基本特征研究
郑永廷、朱白薇等认为研究当代青年精神追求的特征必须考虑到时代特征,他们认为当代青年精神追求的特征具有传统与现代、正面与反面相结合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理想性与功利性兼有;
(2)稳健性与冲动性并存,这种特征又表现在学习、婚恋及工作选择上;
(3)自主性与从众性交错,具体表现在衣着打扮、消费观念以及生涯规划上;
(4)现实性与虚拟性交织,这主要是受互联网的影响造成的。[21]
仲彬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把对精神需求的特征分析置于三种不同的定位,即精神需求的历史定位、现实定位、目标定位,在不同的定位下,人的精神需求所展现出的特征是不同的。[22]
郁顺华把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特征概括为: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但功利性偏强;求知欲强,但重速成实用;渴望被尊重,但缺乏个性差异认同;向往休闲娱乐,陶醉虚拟世界;希望自由交往,只求曾经快乐。[23]从郁顺华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精神追求上具有矛盾性、复杂性,体现了社会转型期的特征。
安海娟在分析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现状时,明确地把它区分为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消极方面包括精神支柱欠缺、精神消费不良、精神生活空虚、休闲活动单调;积极方面包括精神自主性增强、精神生活丰富多样、精神生活层次提高、精神需求明显增长、精神感受总体良好。[24]
常启云、李鹏飞对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原因、特征做了如下分析:“大学生心理成熟与生理成熟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其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精神承受能力的降低;”“大学生情感能力的缺乏导致其不能正确地调控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大学生精神交流方式的隐性化导致其在现实中逐渐封闭孤立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巨大冲击。”[25]
李继红认为,精神需求有两大特征:一是物质需求是有限的,而精神需求是无限的;二是精神需求具有再生性、连续性和传统性,是一种复杂的需求,并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26]
纵观学者对于大学生精神需求特征的研究,大多关注到了时代对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影响,而对时代特征强调最多的就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物化倾向,在物欲膨胀的情况下,人的精神追求的空间受到挤压,对物的依赖使精神需求向片面、畸形发展,从而引发精神危机。尽管存有一定的精神危机,但这并不是精神生活的全部,市场经济同样也带来了诸如精神需求不断增长、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等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