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精神追求的特征
(一)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信与怀疑并存
共产主义自1848年随《共产党宣言》问世而诞生以来,激励了几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的共产党人、革命群众为之奋斗。她是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支柱,在最寂寞、最困苦、最残酷、最绝望的时候,是她点燃了人民革命的火焰,支撑人民奋勇前行,最终夺取革命的胜利。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未来的理想社会模式,既是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也是共产党人奋斗的理想目标,在共产党的领导感召下,几代人对她深信不疑,追随她、信仰她。共产主义精神是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支点。现代的大学生,对于共产主义理论信仰,有些人坚信,但有些人不论是认识上还是践行上,都有点渐行渐远。没有了远大理想做支撑,精神懈怠的危险就不可避免,转而追求物质就成了必然,这也对当下大学生的功利化提供了反向证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完全结合了中国实际国情,凝聚了广泛共识,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的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应该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与对共产主义的态度相比,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表现了更高的认同度,但是这与我们想象和要求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两组数据对比,体现了理想本身具有历史性、阶段性的规律,这也为我们如何进行实事求是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对世俗性、生活性的理想追求更加迫切
受制于生存压力、竞争压力,今天大量的年青白领和大学生把实现物质利益作为首选的目标,在择业、就业时,他们不再把国家、社会的需要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思考更多的是职业或岗位能否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是否能让个人价值得到实现。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同学在择业时主要考虑“有利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到经济收入高的地方去”“到大中城市或生活环境好的地方去”,只有8%的同学表示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另外,只有23%的学生表示愿意到边远地区工作,可见,大多数人不想去贫困和边远地区工作。
理想是纯精神的现象,理想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通常,人们把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作为判断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的分界线,以此为标准,认为有远大、崇高的理想,人生就是高尚充实的,否则,就是庸俗空虚的。如果只把理想与远大和崇高相连,拒绝它的世俗性和生活性,拒绝它的物质利益性,那么今天的许多大学生们会被认为是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的。这样看,未免有失公允,也不利于对大学生做出正确科学的评价,以此理论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恐怕也难以取得实效性。要求所有的学生“仰望星空”而不“关注脚下”,也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只要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当今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就会认识到,当今许多大学生并不是没有理想,只要他不放弃未来,他就定会有理想,只是理想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已经改变,与它的经典定义已经产生距离。这与其说是他们没有远大理想,不如说是他们的理想沿着物质的路线撤退。竞争与生存,让太多的年轻人没有空暇去“仰望星空”,更多的精力只能“关注脚下”,对大学生的这种理想状态,应该持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承认他们的物质化理想,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将更加有成效。
(三)与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存有一定的距离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之所以取得成功,核心原因就在于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每一个共产党人都信仰马克思主义,坚信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实现。在共产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千百万志士仁人汇聚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战无不胜、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这种精神曾让无数的共产党人尤其是老一辈共产党人抛家弃子,舍生忘死,为革命事业耗尽最后一份财力,流尽最后一滴鲜血,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在几乎每一个党员身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我们过去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不移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31]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革命、建设年代所起的动员作用,在改革开放时期,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新时期孔繁森、杨善洲式的优秀干部就是时代的楷模。但是,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是,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必然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年青一代身上存在被抛弃的危险。邓小平对这一趋势深感忧虑,他反复强调要教育人民,尤其是要教育青年,要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青年,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他清楚“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是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但是,下一两代却必须通过不断的教育来实现。”[32]
对于共产主义的精神实质,毛泽东同志对它做了最精练的概括,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确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这种精神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只要具备了这个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33]正是得益于这种精神,共产党人始终愿意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34]根据这个标准来衡量当代大学生,可以发现,他们离党的要求是有一定距离的。比如,对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大学生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做到”的只有12%,表示“一般可以做到”的刚好只有一半,另外38%表示“做不到”或“说不清”;对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认为自己“完全能做到”的只有18%,有52%表示“一般可以做到”,另有30%表示“做不到”或“说不清”;至于“是否愿意为理想献出生命”,答案就更不乐观了,有11%的表示“愿意”,43%的表示“要慎重考虑”,40%的明确表示“不愿意”。对于大学生,尽管并没有要求他们全体都像党员干部那样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但毕竟他们是青年,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所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否则,国家的兴与强就会无力支撑。所以,加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其意义重要,任务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