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存在论的生存澄明思想
西方近代经历了欧洲大陆唯理论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九九归一”之精神、理性大一统之后,在现代出现了全面的非理性反扑和逆转。20世纪初,以尼采、叔本华为代表的唯意志论席卷欧洲大陆,同时美国的詹姆士等人掀起了一场“实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思潮,英国则由罗素等人开创了分析哲学的先河,这一切都对准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哲学传统,更是对近代认识论之普遍必然性精神追求的全面反思甚至否定。随后,欧洲大陆出现了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思想流派,以法国德里达、利奥塔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思想流派,还有解释学的兴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前发展,等等。
在现代特别是20世纪以来纷繁复杂的思想流派交替更迭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流派都难以成为绝对的主流,但这并不能说明没有流派影响深远。客观地说,在现代思想流派中,影响最为深远、思想最具深度的,无疑是现象学思想流派,尤其是由海德格尔开创的现象学之存在论思想传统,更成了现代哲学超越近代哲学的标志和代表。这里所谓的存在论,又称生存论,主要是对近代哲学将人作为一个理性“存在者”之看待方式的超越。在存在论看来,认识论传统把人的存在之可能性抹杀了,仅仅把人看作一个能思维、会思考的单纯理性存在物,这是对人性各种可能性的压制,在认识论传统之下,人必然地被工具化,从而丧失了人之为人——作为目的的价值和尊严。同时,在存在论看来,在近代认识论视域之下的人,不可能达到他们预先设定的人具有自由属性的目标,反而在工具理性的宰割下,变成了一个极度不自由的理性存在物,每个社会个体都将自己限定在一个岗位和社会角色里面,人性的多种可能性均无法得到发展和张扬。相比之下,存在论对近代认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将人视作一个处于“生成过程中”的“此在”,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存在者或存在物,在“生成过程中”,人作为人区别于世上任何一种存在者的标志是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人可以不断地筹划自己的人生,同时还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澄明”,而永远避免自己成为一种工具或固定的存在物。现代哲学的存在论传统,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积极借鉴:
(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筹划人生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其中的道理同样适用于个体的人生,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积累时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价值观、人生观等,均构成了大学生今后发展的基础。因此,如果大学期间缺乏对自我成长的规划,缺乏对未来人生的明确预期和目标,那么,大学的生活将会成为一种浪费甚至是自我放弃。而在现代存在论哲学传统中,对人生的筹划论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判断,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借鉴资源。如果大学生能够对存在论传统的精髓——“向死而生”“筹划绽放”等有所了解、有所觉悟,对于其大学生活的规划,以及自己长远人生的筹划等,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不但能引导大学生走出大学生活的迷茫与沉沦,更能引导大学生走出大学生活可能遇到的各种困境和磨难,积极面对挑战,拥抱可以预期的美好明天。
(二)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此做过无数的论断,然而,在近代以来,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空前大发展之后,人们对于人生的意义、生存价值这些问题的思考似乎失去了兴趣,人之存在的意义因此也越来越工具化,甚至越来越资本化。人们迷失在物质世界、金钱魔力之中,而对人之为人的存在根基、人之为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选择性地疏离甚至逃避。很显然,现代人这种视存在意义为空无,将人之存在价值工具化和资本化的极端做法,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导致了个体精神世界的退位,人类世界的整体堕入一种感官狂欢的追求和个性平面化的困境之中。存在论传统认为,要使人类走出这种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堕落,必须通过个体存在的无限可能性、通过个体生存的不断筹划来化解。这样的思想传统,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对于大学生精神的整体迷茫、对于大学生学习工作工具化的倾向、对于大学生群体性个性泯灭等问题,都是一条精神引导之路,由此可以引导大学生重新审视人自身的价值、尊严和意义。
(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审美情趣
近代之后,现代人处于物质世界极度丰富的生活之中,但是同时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在这样的“冷热”交替夹击环境下,多数人无所适从,除了工作,就是所谓的休息,而对于生活、工作中的美则缺乏关注,更缺少发现。显然,这是人类生活的一种不幸,人作为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包括生产在内都应该是一种“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性活动”,但是这些都在现代人类生活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抹杀了。
西方哲学思想中的现代存在论传统,强调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澄明”,强调对人生的筹划,这正是对人之生活不可缺少审美情趣、高峰生存体验的告白和证明。在人生存的无限可能性之中,人作为人,可以通过对美的发现、对美的创造,来展开人生的“流动过程”,绽放生命的意义之花,体会做人的无可替代、不可复制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存在论哲学思想传统,对于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来说,也是一条不可多得的引导思路。
综上所述,西方哲学思想是人类精神的重要宝库之一,繁杂而又丰富,其中的很多传统均可以对当代大学生培养健康的精神追求提供借鉴。作为教师,应该积极挖掘西方哲学思想中的有益资源,启发大学生自觉建立健康的精神世界;作为大学生自己,则应该博览群书、开卷有益,充分比较、甄别和吸收西方哲学思想中的有益养分,为自己构建充实的精神世界提供借鉴和思路。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11]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87.
[12]包庆德.评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
[13]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5.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7.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5.
[17]江涛.科学的意识形态功能[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1).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2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8.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
[22]吴育林.论马克思的劳动休闲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1.
[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94-295.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
[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05.
[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0-91.
[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81-282.
[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8-219.
[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31]余京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精神[J].江淮论坛,2009(3).
[3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3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
[3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02.
[3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
[3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3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6.
[4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4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502.
[4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
[4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2.
[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69.
[4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4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4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4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5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5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5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3.
[5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4.
[54]俞可平.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5).
[5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4.
[5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5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0.
[5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6.
[5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6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6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6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0.
[6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0.
[64]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9.
[65]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3.
[66]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292.
[6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68]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54.
[70]司马迁.史记·夏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1]司马迁.史记·夏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2][美]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M].吴像婴,宴可佳,张广勇,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7.
[73]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33.
[74]马来平.试论科学精神的核心与内容[J].文史哲,2001(4).
[75][美]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M].吴像婴,宴可佳,张广勇,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