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为共产主义奋斗,实际上也就是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奋斗,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共产主义事业是互为因果和条件的,没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不会有共产主义事业的成功,反之亦然。
(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必要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体现
在过去漫长的阶级社会,人的发展是高度片面的,人的人格、精神、能力、需求等都不可能得到完整的体现。比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广大的奴隶和农民与奴隶主、封建主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他们在人格上无独立、在精神上无自由,长期受统治阶级剥削,在需求上也无法得到满足,更难产生新的需求。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人格相对独立,能力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伴随技术进步的并不是人的解放和自由,而是让人更加依赖于物,人对物的依赖取代了人对人的依赖,人成了机器的一部分,成了资本家逐利的工具。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人的发展环境得到彻底改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铲除了剥削、压榨制度赖以生存的土壤,把人对物的依赖解放出来,消除了过去人被异化的状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在政治上人民成了国家主人,享受到比较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得以提高。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社会主义与过去的阶级社会相区别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需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忽视了人的发展,这集中体现为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知识越多越反动”曾经流毒一时,受此谬论影响,相当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被当作“资本主义的毒草”被打倒了,这不仅给个人带来了灾难,也让整个国家和社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那就是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断层,给后来的改革事业带来困扰。
改革开放后,各方面的人才奇缺,邓小平为此忧心忡忡,他指出:“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3]邓小平眼中的人才,绝不仅仅只是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有了专业技术可以大大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但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一起建设,就必须有全面发展的人,他说:“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4]“四有”新人是对全体国民的基本要求,对于领导干部,邓小平还提出了“四化”要求,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无论“四有”还是“四化”,强调的其实都是综合素质,只有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进入21世纪,国内国际形势都对综合素质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从国内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改革愈加艰难,经济转型的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持续紧张;从国外看,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更快,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激烈,以信息科技、生命科技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并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持续产生深刻影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智慧、更大的勇气、更全面的能力,但与此同时,我们现有的人才结构却难以满足需求。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的主体地位是得到充分尊重的,“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在科学发展观上得到了更加系统、更加完整的展现。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更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措施和基本要求,让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各种利益的统筹兼顾都始终不忘人的发展,这样,人的全面发展不再只是理想,而是有了更为确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保证。
在确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也曾经走过非常曲折的路程。
改革开放前,忽视人的物质需求,不注重生产力的发展,片面强调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提升,结果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社会长期停滞不前,人的道德水平和物质需求都没有得到提升和保障,反而严重倒退,以致产生灾难。
改革前期,我们曾经一度把发展仅理解成经济发展,而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对人的真正和全面需求缺乏足够重视,以致破坏环境、生态失衡,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并没有随经济发展得到同步提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表明,社会主义建设只有把人的需求和发展放在首位,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只有人民的支持才能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