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精神追求引导理论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精神追求引导理论的内容

如前文所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并没有关于精神追求的明确定义,但是通过他对于需求、精神需求以及人的行为目的性、动机性的论述,我们可以分析出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追求的基本内容。

(一)对知识的追求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格言是在科学兴盛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是近代以来对人类历史产生最深刻影响的力量,“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世纪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能归源于科学。”[13]知识所蕴藏的力量是无人能轻视的,作为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所以马克思一直信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4]马克思主义对于科学知识的尊崇,首先源于科学知识对于生产力的促进功能。生产力是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共同构成的,“包括人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15]人的因素集中体现为体力和智力,“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16]可见人的知识通过智力和体力中介对生产力起到促进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再推动社会制度的变迁,正如马克思所说:“手工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每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必将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

另外,源于科学知识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科学不仅体现自然法则,同时还体现人的价值追求和期望。”[17]科学知识并不直接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是通过由科学产生的工业来进入人的生活,进而改变人的精神世界。自从资本主义工业诞生以来,它创造的生产力是惊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8]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积累,使过去“一切固定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向来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消除了。”[19]在这一过程中,精神产品的公共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显得更为直接。科学知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20]就是说工业作为科技的载体,不仅展示了人的本质,也表明科学知识中所体现的人的意志和心理因素。科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时科学的追求也是艰巨的,正因为其艰巨性,对科学知识的追求才更有价值,它对人类的魅力才更得以彰显,所以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21]

(二)对休闲娱乐的追求

人的需求是不断发展的,当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提出对于休闲、娱乐等享受性、发展性的需求。休闲,一般意义上讲,是人们在必要劳动时间外,可以自主地选择从事某些活动,也有学者从人的存在与本质的角度给予休闲以崇高的评价:“从本质上讲,休闲是一个人与他所生活的自然、他所处的社会关系、自己的灵与肉之间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状态,是人能够自由地利用这些关系条件充分发挥和展现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22]马克思主义对于休闲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资本主义劳动异化而构成对休闲的危害,马克思对此提出了批判,认为休闲是自由的前提;二是为理想的休闲状态提出了美好构想。

马克思认为,自由与休闲是高度一体的,要休闲,就必须有自由时间,自由时间又是自由的重要体现之一。所谓自由时间,就是“非劳动时间”,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23]“它可以包括的时间有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24]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是异化的,这种属于工人的自由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能被完全剥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人的全部时间都成为劳动时间,从而使个人降到仅仅是工人的地位。”[25]这种制度下的强制劳动“剥夺了工人除吃饭和睡觉所最必需的时间以外的一切时间,使他们没有一点空闲时间去呼吸些新鲜空气或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更不用说什么精神活动了。”[26]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工人获得足够多的自由时间,从而有机会去休闲、娱乐,从事精神活动,就必须消灭异化劳动,马克思说:“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劳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27]当然这里指的劳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而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被强制的完全为了生存而没有任何自由的劳动,它正是人被异化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休闲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逸结合、松弛有度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人们追求的理想方式。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休闲被异化,资产阶级可以不劳而获,享受充分的休闲时光、休闲活动,而工人为了生存,只能耗尽全力去劳动,却得不到基本的休闲保障,作为人,享受不到基本的尊严和自由。马克思主义对于未来理想的休闲社会提出了美好构想。

首先,他把休闲当作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尺度,他说:“一个国家只有在劳动6小时而不是劳动12小时的时候,才是真正富裕的,财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此而已。”[28]

其次,马克思把休闲看作是充分享受精神生活、分享人类文化成果、实现个性自由发展的前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他说:“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29]

再次,马克思还把休闲看作是可以实现职业自由转换的前提,只要人们有了充分的闲暇、自由时间,人的能力和素养就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那时人就“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30]

(三)对道德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对于道德的追求,不是停留在一般性的“修身”“齐家”上,不是要求人们在抽象的概念(诸如公平、正义、良心等)上去遵守道德信条,而是直指人类道德诉求的制高点——每个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人类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最根本的道德理想,是一种终极人类道德关怀。”[31]为了实现这一理想,马克思在理论上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上对资本主义的虚伪道德和罪恶进行了无情批判,而批判的武器主要就是唯物史观。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追求与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是统一的。“人是人类全部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基础。”[32]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紧紧抓住人这个核心,高举“为人谋利”的旗帜,并且认为“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可见只有人类解放,最终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才算实现终极目的。而唯物史观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规律,预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也就是说,建立一个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是完全可能的。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终极道德追求与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就实现了统一。

其次,通过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批判,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追求。马克思主义从道德层面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批判,他说:“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33]他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贪婪、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批判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谴责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不平等,指出资产阶级是用公开、无耻的剥削代替了过去宗教幻想掩盖下的剥削。

再次,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实践来实现道德追求。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34]所以马克思主义不愿意停留在纯粹的、简单的道义谴责上,而是把目光转向对社会实践的研究,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说明资本主义是无法超越其自身局限性的。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实践,揭露其经济制度的非道德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所以,在充分认识资本主义的腐朽、罪恶的基础上,他为无产阶级实现道德理想提出了正确的路径。

(四)对理想的追求

理想,是人对未来预设的目标,这种目标形成于实践,具有现实可能性,是属于人特有的精神现象。理想也充分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够在实践之前对未来做出设想,然后按设想的路径行进,以实现目标,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蜜蜂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劳动过程开始之前,未来的结果已存在于观念之中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35]这个“未来的结果”就预示了理想的内在驱动力效果,人们追求的“未来的结果”,正是理想的一大表征。马克思深知理想对于个人的指引作用和对未来社会的建构作用,他一生都在为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并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理论财富,尽管他提出的社会理想未由他本人实现,却激励着后人一代代地奋斗。

马克思对于理想的追求基本可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两个部分。

个人理想集中体现在他中学毕业时所写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他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常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36]马克思的这些语句尽管没有具体内容,没有成熟的理论去支持,也没有提出如何去实现的路径,但是他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对于人类幸福事业的热情,他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完美结合,自己要完美、幸福,就必须为他人的完美、幸福做出贡献,只有被历史和社会承认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无疑就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关于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最早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在这篇文章中,他深入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异化劳动,为避免异化劳动带来的恶果,他对未来提出构想:“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7]马克思主张消灭私有制,把对物的占有转向人的发展,真正的目的是人的自由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则完整地提出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8]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于实现理想的路径、方法、阶级以及理想社会的状态都进行了系统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