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主要有五大类: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当代党的领导人的讲话、党的会议文件等。
(2)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关涉精神追求的专著。
(3)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
(4)网络期刊、学位论文等。
(5)网络的新闻资源及各类文章。
上述文献资料为本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案例支持、观点参考,是本书研究的根本保障。
(二)调查研究法
为了给文章提供足够、可靠的数据支持,我在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五省选择了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林业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8所大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72份。通过调查,为研究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的现状收集了可靠数据。
(三)案例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论述有关问题,我往往采取案例分析法来阐释问题,不论是对于大学生精神追求的现状分析还是引导方法的论述,案例分析法有时都可起到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
(四)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法
精神追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深厚的历史根基,每一代人的精神生活或精神追求都不可能摆脱历史的规定和限制,后人总是在前人所积淀的文化资源上来构建自己的精神追求。要让当下的精神追求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就应该清楚历史上,尤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所积淀的精神追求,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所树立的精神追求的丰碑,也可以观照当下精神追求的缺陷。以史为鉴,方可减少未来人生之路的曲折。
【注释】
[1]刘军宁.精神危机是最根本的危机[J].南风窗,2010(1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0.
[3]中共中央宣传部.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4]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018030.html.
[5]中共中央宣传部.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
[9]朱白薇,郑永廷.论当代青年精神追求的基本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2(7).
[10]陈璐璇.浅论当代人的精神追求[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11]张秀勤.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困境及其批判[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12]柳立敏.论人的精神追求何以可能[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13]仲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精神需求层次探析[J].学海,1998(4).
[14]张艳国.论精神需求[J].天津社会科学,2000(5).
[15]朱湘虹,彭成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及调适[J].煤炭高等教育,2002(5).
[16]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89.
[17]王琼玉.发挥大学德育的功效,提升大学生的精神需求[J].理论观察,2003(2).
[18]刘玉坤.浅论当代大学生的五种精神需求[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19]金春.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需求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求实,2007(4).
[20]马清华.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21]朱白薇,郑永廷.论当代青年精神追求的基本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2(7).
[22]仲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精神需求的特点[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23]郁顺华.大学生精神需求:高校德育的出发点[J].思想教育研究,2009(9).
[24]安海娟.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25]常启云,李鹏飞.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及调适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0(3).
[26]李继红.高校“两课”教学必须努力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27]孙其昂,倪秋思.当代青年精神生活异化的现代性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7).
[28]闫雪.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3(8).
[29]曾德生,董名利.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审美转向[J].教育学术月刊,2010(1).
[30]桑冬平.时尚流行文化裹挟下大学生高层次精神追求的培养[J].高教论坛,2013(5).
[31]和蔚.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精神追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5).
[32]叶朗.让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7).
[33]刘晓晨.“90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及其引导策略[J].学理论,2013.
[34]曹雪飞.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5]郁顺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高校德育的出发点[J].思想教育研究,2009(9).
[36]闫雪.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3(8).
[37]王琼玉.发挥大学德育的功效 提升大学生的精神需求[J].理论观察,2003(2).
[38]陈璐璇.浅论当代人的精神追求[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13(6).
[3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40]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
[4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9.
[4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0.
[43]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9.
[44]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