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思维、行为模式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长期发展所积淀下来的,反映其独特的历史传统,突显其育人宗旨,彰显一所大学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就像个人的性格特点,千人千面,每所大学都有校园文化,并努力发展它的校园文化,大学以此来向社会表明它独有的追求,以期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追捧,莘莘学子往往也结合自身的理想旨趣来选择具有不同理念的大学。
大学与大学生,就像家庭与其孩子的关系,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总是带着其家庭特有的思维、行为方式。比如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曾说过:“我觉得北大有一种精神,有一种独特的精神魅力,北大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17]北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并传承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总是激励着一代代的北大学子胸怀天下、追求真理、刻苦学习。就像精神必须以肉身为依托一样,每一种大学精神也总是体现在它所培养的学生身上。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过程中,有些用人单位就明确表示只要某某大学不要某某大学的毕业生,移动公司广东中山公司的前总经理面对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就曾经明确表示过上述想法。可见用人单位、社会都会通过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品德形象来认知大学的教育、管理及其校园文化,毕业生就是校园文化、学校形象的代言人,不同的校园文化会熏陶出不同的大学生。
(二)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对于大学的归属感、认同感
人的知、情、意、行等心理活动无不受到实践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母校是否有归属感、认同感,以及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如何,是由其在读期间所受的文化熏陶来决定的。大学是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完整的校园学习阶段,它不仅是大学生求知的最佳场所,也是青年人休闲、恋爱、交友的理想之地,校园的花草树木、亭台楼榭、教育管理等,从物质到精神都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和热衷的话题。凝聚校园文化的每一个要素都对学生具有一定感召力、亲和力,一处美的风景会让人流连忘返、一个优秀的老师会让人津津乐道、一则人性化的制度会让人心存感激,大学生总能从校园文化的点滴中找到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
(三)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党团活动等来实现,但是正是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现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充满叛逆与不屑,这不仅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学生对于教育内容产生腻烦和怀疑。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近年来思政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追寻的,而校园文化建设恰恰能弥补传统思政教育方法的短板。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和优势。
从贴近生活而言,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都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比如典型的“宿舍文化设计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增进同学情谊,提高动手能力、环保意识、审美观念、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是立竿见影的。
从贴近实际而言,比如针对大学生热爱新技术、喜欢多媒体等特点,许多高校开展了“动漫设计赛”“PPT制作赛”,甚至开展了“电子游戏赛”,这些活动满足了学生对IT技术的爱好,让不同需求的同学都找到了证实自己价值的载体,通过活动来教育学生如何有节制地使用网络、遵守网络道德,所产生的效果远不是说教能实现的。
从贴近学生而言,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正是以学生为主体,高校里诸多社团的建立应该是贴近学生的最好体现,而社团活动、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以其多姿多彩的活动、不拘形式的自由、不限空间的开放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热情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