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有助于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

二、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有助于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

酿成社会关系紧张、群体冲突、人际不和的因素,除了经济、政治的利益纠纷与博弈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道德观念的转变,一些维系社会秩序的传统道德观念正在被人们抛弃,而新的道德体系又还未完整建立,所以,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有助于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融合,推动社会道德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支持。

(一)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就应该引导大学生追求崇高道德,或者说追求崇高道德就是大学生正确的精神追求

道德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追求崇高道德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目标,一人是否功成名就,主要看他是否具有崇高道德。伦理学家罗国杰说:“中国传统伦理学家认为,在人的一切需求中,道德需求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一切需求中最高尚的需求。”[52]所以,在道德上成仁、成圣是中国许多文人毕生的追求,“立德”是“三不朽”的首要条件,只有“立德”才能真正实现“不朽”。传统文化还认为,道德不仅是人的最高需求,还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不能像动物那样,只求吃饱、穿暖,还必须有教养,如果只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那么与禽兽是没有区别的。

马克思主义对于道德的追求,并不是抽象地去谈论道德教义,要求人们遵守抽象的道德教条,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科学武器对资本主义道德进行了无情批判,设想未来的社会人应该都是得到解放和自由的。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把道德的追求放在了人生理想的制高点,人只有具有了崇高的道德,才是理想的人,只有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提高了,才是理想的社会。反观当下社会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和社会冲突,正是因为有部分人忽视了对道德的追求,而把目光专注于“饱食、暖衣、逸居”,或是把人类高尚的情感“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中”,让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对金钱的崇拜、物欲的膨胀让部分人完全失去了道德的底线,给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阻碍。要减少社会不和谐的音符,就必须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进行批判,让人们把目光更多地转向人的精神追求,以崇高的精神追求来缓解紧张的社会关系。

(二)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有助于大学生主动进行道德历练

正确的精神追求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条件,追求成功在当前社会和大学校园都有浓厚的氛围,这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人们普遍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培育的竞争意识得到普遍认同。抓住大学生这一成功心理,引导他们的精神追求,有助于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使他们主动进行道德修身。

1.从理想信念的角度看

具有正确的精神追求,意味着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坚定的信念,要实现人生价值,就会主动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则应该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为国为民分忧;在职业规划中愿意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和岗位中去;工作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愿意为理想拼搏、牺牲,拒绝碌碌无为;在生活上拒绝安逸享乐、贪图私利。[53]可见,崇高的理想追求与道德修养是高度一体的,修身立德是实现崇高理想的前提条件,也是判断是否具有崇高理想的客观标准。

2.从审美的角度看

具有正确的精神追求,意味着对是非善恶、廉耻荣辱有明确的区分判断,能做到扬善惩恶、趋荣避辱,即对于道德观念、标准的取舍判断是审美追求的核心内容之一。向善向美是人心天然所向,如果立于职场人生来看待审美追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是事业成功的核心条件。希望通过职业生活来实现个人价值,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愿望,就像本书调查的那样,有57%的人认为上大学的首要理由就是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个人价值。当他们感悟到要想成功,就必须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时,必将努力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

3.从交际、情感的角度看

正确的精神追求,意味着对情感的专一、负责,对朋友的忠恕、包容。这一层次的精神追求,从道德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婚姻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俗话讲:“一个好汉三个帮。”强调的正是人要成功就必须获得友情、团队支持,按政治话语讲,就是要有集体主义精神,按现代职场语言讲,就是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当前大学生非常热衷于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实践,他们视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能力为就业的重要素质。对于大学生在友谊、交往方面的追求,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一面,也要防止他们的功利性倾向。只有从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出发,构建以道德为核心的就业素养体系,才能真正做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人、吸引人。

4.从道德的自律角度看

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对于道德提升而言,无疑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觉性,让他们在道德养成上变“必须做”为“愿意做”,即服从变自主。但是,把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置于社会环境中,尤其结合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来考虑,这种道德提升又是他律的,即借助于社会的要求来改变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事实上,道德自律和他律是很难分开的,更不是对立的,就像宋希仁教授分析的那样:“主体借以律己的准则,是自然的、社会的、客观的、合理的要求,道德价值的根据不在人自身,而在人之外,在于人所实践于其中的社会和历史。”[54]不论出于自律还是他律,只要精神追求朝着正确的方向,它就一定可以为大学生的道德进步提供正确的路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4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7.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9.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4.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15]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89.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17]颜昌廉.质疑、探究、求真、创新[J].钦州学院学报,2011(10).

[18]张建鲲,郄海霞.中国大学精神的本土传统与当代传承:教育文化学的尝试[J].江苏高教,2011(4).

[19]明廷华.寂寞与大学精神[J].煤炭高等教育,2011(1).

[20]项瑞芳.论大学精神的复归[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9).

[21]张君辉.当代大学精神论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22]顾红,陈桂香.试论大学精神的内涵、价值意蕴及其实现[J].教育探索,2012(11).

[23]储朝晖.大学精神研究的论域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

[24]李辉,钟明华.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建设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

[25]蒋德勤.弘扬以求真创新为内蕴的大学精神[J].学术界,2011(5).

[26]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70.

[27]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9.

[28]苏双碧.五四前夕的中国学生运动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1996(7).

[29]郭峰,孙士宏.大学自我批判精神重塑[J].教育研究,2008(3).

[30]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31][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32][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5.

[33]赵婷婷,邬大光.大学批判精神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34]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8:20.

[35]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34.

[36]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8:21.

[37]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37.

[38][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9.

[39]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8:182.

[40]http://news.qq.com/a/20061204/001183.htm.

[41]秦宣.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1).

[42]陈留根.人际和谐文化内涵及其建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4).

[43]范承刚.保研战:涉及生存,一切都是可笑的.[N].南方周末,2013-03-19.

[4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45]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5.

[46]饶立新,赵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辨及内涵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5(12).

[4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4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9]张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异化消费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7).

[50]包庆德.评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

[51]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虞鸿钧,郑关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0.

[52]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

[5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4.

[54]宋希仁.职业道德的自律和他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