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型精神追求的内涵
享受型精神追求是一种比基础型精神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大学生的享受型精神追求主要包括娱乐追求和审美追求两个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追求理论,满足人的正当的、合理的享受追求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马克思在论述自由时间对于娱乐的意义时就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17]因此,正确地引导、正当合理地满足大学生的享受型精神追求,既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一)娱乐追求
娱乐追求是指大学生对培养和满足各种兴趣爱好的需求,通过参加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获得身心愉悦。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都希望通过娱乐需求的满足让自己从紧张的压力状态中摆脱出来,消除精神疲劳、平衡生活节奏、获得身心的轻松愉悦,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业快速发展,这为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身处大学校园的学子,一方面,学习生活上都会受到许多的压力;另一方面,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需要休闲娱乐予以调剂,会休息娱乐,才能更好地工作学习。我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礼、乐、射、御均可视为娱乐;而西方人视娱乐为再创造。当然,人的娱乐追求有高雅、通俗、低俗之分和健康与颓废之区别。因此,应以健康、高雅的活动引领、满足大学生的娱乐追求,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审美追求
审美追求是高雅的享受型精神追求,是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提升的表现。“科技越发达,物质生活越丰富,生活对人的压抑就越强烈,因此也就越需要精神生活的补偿。”[18]而审美正是补偿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尚美乃人之本性,德国美学家席勒说得好:“从感觉的被动到思维和意愿的主动状态的转移,只能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来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19]审美追求是完善人格、塑造人格的必由之路。“审美就是人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解放人的精神生命,以完满的生命状态实现人的自由,使人的人格从分裂状态回归应有的本然。”[20]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的区别角度强调:“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21]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追求理想完整的存在形态,正是人类特有的审美追求。审美追求可以激起人创造生命价值的激情,同时也可以激励人类以审美理想为指导来塑造自己的生存形态。审美追求有低俗、通俗和高雅之分。对于正处于心理成熟期的大学生而言,必须鼓励正面、积极、健康、高雅的审美追求,驳斥负面、消极、低俗的审美追求,提升其精神品位,塑造其完美人格。
当然,谈到审美,人们更多想到的是“美就是诉诸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的官能性感受。”[22]事实上,美的含义和美的对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得到了扩展。如《国语·楚语上》明确从伦理角度解说了美:“夫美也者,上下、外内、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孟子·告子上》则明确以伦理道德价值为美,提出“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在这里,美的原始含义得以突破,美获得了与善的同义语。出于本书研究的需要,我们在谈论审美追求时,更多的是从美的道德价值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善的价值观。
娱乐追求与审美追求共同构成大学生的享受型精神追求。大学生的享受型精神追求要以尚善、尚美为核心。在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娱乐追求和审美追求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大学生对娱乐追求和审美追求的满足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特定时期大学生生活的基本方式,探明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视大学生在深层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