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后果

三、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后果

(一)引发信仰危机

一个没有理想和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国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其中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无疑是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的涌入,开始改变人们的理想结构,马克思主义面临巨大挑战,出现了信仰危机。所谓“信仰危机的实质是人们对社会主导信仰和主体信仰产生怀疑,即对共产主义信仰及儒家道德信仰产生怀疑,进而或者在信仰选择上暂时处于彷徨状态,或者以其他信仰取而代之。”[41]邓小平同志曾经把各种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称为精神污染,“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发泄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人的不信任情绪。”[42]事实上,时代发展到今天,各种思潮在中国的泛滥,已远非80年代的精神污染所能概括得了,在某些群体和领域,有些思潮俨然已经成为主流,对于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这些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比较,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或否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则表现为对现有制度、理论的影射、攻击。

比如,新自由主义,它主张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和市场化,提出“中国的唯一出路是搞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大肆鼓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失败论和意识形态终结论,放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是过了时,而是从未对过。”自由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广泛和严重,尤其是一些学经济学的学生,更是把自由经济学理论奉为经典,从而蔑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左”派,抓住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尤其是一些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大肆诋毁改革开放政策。由于新“左”派紧紧抓住当前的社会问题,并给予基层社会力量以同情,充分肯定基本民主,它也反对腐败,也主张一定的公平和正义,因此,它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如果这种思潮占了上风,势必引起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性的动摇,进而引起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动摇。”[43]

此外,像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国家主义等思潮都从不同视角、不同的利益需求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质疑、修正。

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的规律,不可否认,这些思潮都代表了某些群体的利益,都对一定的社会问题做了自己的回答,也并不是每种思潮都毫无可取之处,所以,它们就更有迷惑性,煽动性。因此,要想在与这些思潮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同时对于理论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引发群体事件

20世纪80年代,由于没有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引起足够的警惕,也没有对当时的大学生及时地做好引导,最终酿成了严重的后果。此后,我们从法律、制度上对一些群体行为,如游行、示威,做出了严格规定,同时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逐步得以恢复、巩固,这样,当今社会发生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那样的群体事件的风险大为降低。但是,受自由主义影响这么多年,大学生从宏观上关注国家大事的少了,从微观上关注自身利益的却多了,他们把目光从关注未来转为关注当下,从谈理想转为谈利益。近年来,有些高校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学生利益时常受损,基于维护利益的学生群体事件频频上演。从这些群体事件看,学生的权利、法制、自由意识已非20世纪所能比,这要求教育、管理方顺应时代潮流,增强服务、法治意识,切实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时代演进中与青年学生共同进步。如果说维权事件更多的是限于校内,容易得到控制的话,那么基于民族主义的上街游行事件则需特别警惕。

近年来,民族主义在中国可谓狂飙突进,这从《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等著作的热销可见一斑,学者许纪霖说:“最近10年,中国出现了民族主义狂飙,从反西方与启蒙出发,发展为崇拜国家的政治保守主义。”资中筠说:“现在国家主义或是极端民族主义特别严重,以国家主义牺牲国民福祉、满足虚荣,推向极致,就会导致法西斯主义。”[44]2012年全国许多省会城市爆发的大规模抗日游行,其中西安、长沙、广州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打、砸行为,这些以爱国为名的游行充分验证了上述学者的判断。所以,加强对社会思潮发展的观察,及时正确地引导大学生,防止大规模的群体事件,已成为大学管理者的当务之急。

(三)引发社会对立

在一个开放、包容、法治的社会,同时存在几种社会思潮,这当属正常现象,这不仅不会破坏社会的团结稳定,反而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客观理性、增强社会的包容度和个人的谦和度。别说一国内的不同思潮,就算是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明、不同思想,也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那样:“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45]遗憾的是,或许因为缺乏公共交流、论战的习惯,或许因为缺乏制度的保障,也或许因为各自所代表的利益过于顽固,总之,目前国内的各种思潮代表人之间很难心平气和地坐而论道,他们时常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甚至发展为攻讦、谩骂。这种现象首先存在于各种思潮的代言人物,进而扩大到各自的追捧者之间,青年学生是各类思潮的主要追随者,但是又缺乏足够的辨别判断能力,所以常常被裹挟其中,“站队”对骂。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2]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77.

[3]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5-126.

[4]伯顿.探究的场所[M].克拉克,王承旭,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

[5]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8:4.

[6]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8:7.

[7]王义遒.论大学精神的形成演变之逻辑之道[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2(9).

[8]李森.大学精神的失落[J].教育发展研究,2003(2).

[9]刘宝存.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J].学术界,2004(1).

[10]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8:10.

[11]范晔.后汉书·陈王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2]资中筠.资中筠自选集——士人风骨[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4.

[13]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71.

[14]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74.

[15]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68.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17]杨建义.浅析当前校园文化发展的新特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

[19]段妍,杨晓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风气演变的历程[J].理论探讨,2012(4).

[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

[2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

[2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2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16.

[25]厉以宁.消费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6-117.

[26]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5/0114/c64094-26380006.html.

[2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

[28]中共中央宣传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93.

[29]人民日报评论部.让人信自己先得信[N].人民日报,2013-08-30.

[30]刘海鹰,刘昕.西方消费主义冲击下学生消费观念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

[31]大学生屡陷传销,只能怪自己糊涂?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intouchtoday/n2857.html.

[32]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33][美]DavidR.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0.

[34]埃利奥特·阿伦森.[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56.

[35]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05.

[36]胡智峰.电视低俗化三题[J].北京:中国电视,2008(9).

[37]赵昱.中国当代电视低俗化问题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3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4.

[39]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3.

[40]朱云.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探析[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41]袁晶.论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及其重建[J].改革与开放,2011(3).

[4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

[43]张万玉.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11(6).

[44]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33.

[45]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28/c1024-24757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