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不良的社会风气
不良的社会风气容易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思想产生自我认同,从而拒绝改造,甚至有的学生为此悲观失望,产生厌世情绪,所以,对待不良的社会风气,应保持理性、科学的态度。
(一)以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不良的社会风气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是由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产生的,比如对奢侈品的追逐、消费攀比、拜金主义等,面对由物质追求产生的不良风气,我们必须把它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区别开来。追求富强是近代以来无数先烈的梦想,摆脱贫穷、要求富裕也是每一位普通百姓的愿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用通俗的话语表达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51]过上好的生活,希望有充裕的物质条件,是人作为物质存在的基本需求,正是人的这种基本需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正像马克思表达的那样:“人们为了创造历史、为了能够生活,就首先必须满足吃喝住穿,而在满足吃喝住穿这些物质需求上,人们从来就不吝惜以最大努力去争取,甚至也是许多人毕生的追求。”追求富贵生活,也是符合中国传统道德标准的,孔子就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在孔子看来,追求富贵、避离贫贱是人很自然的想法,只是强调,追求富贵必须用正当的手段去获得,也就是要符合道,摆脱贫贱也必须通过正当手段,否则就应该甘心受贫。尽管适度的物质追求符合人的自然属性,符合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也符合中国传统道德标准。但是物质追求也容易失控,从而让人坠入物欲的深渊,形成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所以,反对不良的社会风气,主要是反对那些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健康心理,而对于人们追求舒适的生活则应支持和宽容。
(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不良的社会风气
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不是中国历史固有的,也终将不会永久存在,它是改革开放后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所以也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而趋于改善直至消亡。
社会风气的形成不是朝夕之间的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种社会风气的形成是需要借助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尤其是经济制度对于社会风气的形成、转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唯物主义认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社会风气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受一定时代的经济制度的影响,所以当经济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时,社会风气也必然会随之转变。另外也要看到,政治作为经济的集中体现,它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政治气候的转变也将影响社会风气的改变。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它对经济制度和经济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非常剧烈的,比如当下的互联网技术就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维、交往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处于大改革的时代,政治发展也是快速进行的,政治文明本身就同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一起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就如当前正在雷厉风行的反腐倡廉建设,一扫过去沉闷的局面,使多年沉积的不正之风得到初步遏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推进,许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的不正之风最终将被扫入历史的垃圾桶。
(三)以世界的眼光看待不良的社会风气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几乎没哪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在地球村的范围内,每一种风气都有可能借助现代技术传播到各个角落。举例说,在2014年肇端于美国的以游戏方式关注冰冻人的慈善项目——冰桶挑战,几乎在几天之内风行全球,尽管它并没有形成社会风气,但足以见证在全球化背景下一种行为的感染力、传播力。今天,类似于黄赌毒的不正之风、在消费主义主导下的过度消费问题以及大学精神的世俗化问题在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问题在国际上互相传播、强化,形成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看到这些问题的国际性、世界性,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理性、客观的态度,要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依靠人类共同的智慧,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对于涉及社会道德的一些不良风气,通过国际对比我们也可发现,并不是有些中国人特有的素质低下,其他国家的人也存在某些素质低下的现象,而且有些还比较普遍,所以,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必妄自菲薄。
【注释】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5.
[2]陈虹.从学生视角看大学教师队伍建设[J].辽宁教育研究,2005(12).
[3]赵新平.学者型教师是21世纪教师的新形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
[4]陈平原.大学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0.
[5]张振刚.论大学教师的职业境界[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6]雅各比.最后的知识分子[M].洪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7]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新华网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4-10/09/content_10751831.htm.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19.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19.
[10]朱善璐.扎实抓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5-02-03.
[11]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2010:65.
[12]黄莹.女大学生:近六成愿嫁“富二代”;男大学生:近七成表示不能认同[N].广州日报,2010-04-12(A6).
[1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10.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15]刘洋.浅论忧患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C].//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16]侯天佐.以中华民族忧患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思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
[17]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丘成桐的批评不够公道http://edu.people.com.cn/GB/1053/4772735.html.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19.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4.
[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19.
[23]逄先知: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一些看法http://news.ifeng.com/a/20150126/43021618_0.shtml.
[24]http://www.sinovision.net/society/201407/00301104.htm.
[25]王勤,韩艳.一流大学与大学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26]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8:31.
[27]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8:27.
[28]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91.
[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3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32]http://tieba.baidu.com/p/2746957650.
[3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73.
[34]葛喜平.职业幸福感的属性、价值与提升[J].学术交流,2010(2).
[35]孙少威,孟莉.职业观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9(2).
[36][苏]伽·谢列布里雅柯娃.马克思的青年时代[M].刘辽逸,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37]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0.
[38]王运登,蒯凤枝.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职业观[J].资治文摘,2009(1).
[3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4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4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43]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qmq/2011/0912/45142.html.
[44]http://news.sohu.com/20120503/n342213439.shtml.
[4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8.
[4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4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
[4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6.
[49]赵沁平.要把学风建设作为高校的基础建设来抓[J].中国高等教育,2002(3).
[50]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
[5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