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精神追求的消极影响
如前所述,今天的大学“围墙”早已被推倒,社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在大学生及大学校园得到呼应。社会风气,尤其是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已经产生了严重影响。
(一)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理应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信仰和追求,而党的作风将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能否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往往是通过对社会耳濡目染的感性认识来建构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尤其是不良的党风、政风对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形成了严峻挑战。
1.不良的党风败坏党的形象,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
党风与社会风气是紧密相连的,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风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好坏。“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邓小平的这些关于党风与社会风气的关系的判断都表明了党风的决定性意义。人民群众一般也是通过党风,尤其是身边一些党员干部的作风来认识党,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通过这种认识来界定自己与党的关系,最终确定党是否值得自己去热爱、信赖。当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想群众所想,真正做到以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最高准则的时候,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像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着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作风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27]反之,则会损害党的形象,人民群众就会与党疏离,破坏他们对于党的事业的信心,动摇他们对于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就像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党内不少同志没有能够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丢掉了党的优秀作风,以致出现了许多消极、腐败现象,严重脱离群众,损害了党的威信。”[28]大学生充满理想主义,对未来有美好的想象和憧憬,他们对于党的作风瑕疵,更是难以容忍,不良党风对于大学生在精神上的损害往往大于社会大众,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将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不良党风给错误思潮以生存空间,损害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科学性真理性集中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上,它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都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凭着它所指导的实践的成功,阻挡了各种错误思潮在中国的蔓延,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强大的说服力、公信力正在随时势改变而面临挑战。这种挑战主要的还不是来自外部的进攻,而是党员干部自身的不良作风。不良的党风一方面损害了党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当人民合法利益得不到保护,或合法诉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很容易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当今校园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对于一些错误思潮的膜拜,都源于少数党员干部自身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背叛。这就像党报所批评的那样:“说出来的话,自己都不信,怎么能让别人信?写出来的文章,自己都没感动,怎么能感动他人?”可见,“有的党员干部以批评马克思主义为时尚、噱头,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有的党员干部把配偶子女移民到国外、钱存在国外,给自己留后路,随时准备跳船。”“有的党员干部心为物役,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这些言行不一的作风已经严重危及马克思主义的公信力。”[29]有些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动摇,正是这些不良党风在大学生精神追求上所结出的恶果。
(二)助长了大学生的不良行为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行为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它是由人的物质、精神需求而引起,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性的活动。可见,不同的物质、精神追求将产生不同的行为。所谓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是指那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法律不相符的行为,也包括那些与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不相符的行为,社会的不良风气对这种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有以下一些表现:
1.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不良消费行为
(1)大学生追求消费的超前性。顾名思义,超前消费就是超越当下支付能力的消费,也叫提前消费。如今是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产品尤其是电子、IT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青年学生对于这类商品几乎有着天然的爱好,而新产品往往意味着高价格,比如苹果手机,每次新机上市,价格都在5000~6000元的价位运行,甚至有时更高。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经费大多来自家庭供养,面对心爱的商品,又不甘落后于人,于是许多人选择了提前消费。此外,提前消费还表现在恋爱交友、旅游出行上,当然,最直观体现他们超前消费的当属信用卡的使用,不知从何时起,大学校园出现了持卡一族。
(2)大学生追求消费的时尚性、高档性。“时尚带给人们卓尔不凡的感受,体现出精致的、超人一等的生活品位。消费的时尚性体现的是人们对商品时尚价值的追求,也就是对时尚所指向的社会地位、声望、品位的追求。”[30]大学生把时尚、高档消费当作赶时髦,以对新潮产品的占有来满足虚荣心、体现优越感。他们穿着讲名牌,如今的大学校园,耐克、阿迪等品牌服饰随处可见;吃喝要高档,校内的食堂、活动中心已不能满足他们过生日、老乡聚会等活动要求,进酒店,去KTV成了常见的事。
(3)大学生追求消费的攀比性、炫耀性。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自尊心、虚荣心较强,他们总是喜欢以特立独行来标榜与众不同,当发现在大学里成绩不再是重要的炫耀的资本的时候,一些同学,尤其是来自条件优越的家庭的同学,把目光转向了物质,即以超常人的消费来吸引眼球,而同学的功利性目光也给他们的炫耀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2.功利主义影响下的不良学习行为
不良学习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学习的偏科性。大学教育以分门别类的专业化方式进行,这本身为偏科学习提供了制度基础,学生常在此基础上根据未来就业的需要,进一步区分哪些知识“有用”与“无用”,对那些他们认为“无用”的知识,就选择以逃课、睡觉、玩手机的方式予以放弃。
(2)学习的懒惰性。在功利主义主导下的学习已经没有了对知识渴望的内生动力,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如今的校园已很难再现那种挑灯夜读、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状态。对知识的学习时常与利益的计算紧密相连,大学生常根据自身利益的诉求来决定是否认真学习,那些对就业没有忧虑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低于普通学生,懒于学习、勤于社交是他们的特点。
3.诚信缺失下的不良道德行为
大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都有所表现,有些行为与社会上人的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生活上,表现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插队、就寝晚归等,不一而足。这些行为看似小事,实则反映的是有些人从小以来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长期以来,他们的父母注重的是学生成绩及智力的发展,对于人格培养缺乏关注。在学习上,表现为考试作弊、学术抄袭、弄虚作假等。上大学后,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是重要标准,在素质教育的掩盖下,有些人喊出“60分万岁”,抄袭、作弊已成学习常态。在工作上,为了当选学生干部或牟取其他权利而暗中角斗,拉票、贿选并不少见;在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评定上,也进行暗中角斗等,社会上许多庸俗不堪的做法常常在这些争斗中表露无遗。在个人发展上,主要表现为为了获得保研或者其他比较关键的发展机会而展开不良竞争。
(三)模糊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在传统社会,大多数人都是是非清楚、爱憎分明的,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前的人应该不会忘记,那时的青少年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最喜欢争论和辨别的是荧幕上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基于阶级斗争和集体主义价值选择下的人物,凡是那些能为人民利益仗义执言、敢于牺牲的,不顾个人利益、只为集体奉献的,感情专一、不移情别恋的都是好人,反之就是坏人。现在的青年学生则没有当年的少年那么幸运了,要在一部电影、电视剧里非常清晰地判断谁是好人、坏人几乎不可能了,因为在复杂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多元价值选择早已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取而代之的主要判断是我喜欢谁与我不喜欢谁,反映到现实生活,也是以我是否喜欢为标准,甚至连自己是否喜欢也无从判断,表现出迷茫错乱、不知所从。
1.价值判断的荣辱不分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给了人们非常明确的标准,它给人们指引了追求荣誉的方向,也是人们判断思想行为荣辱的标准。即便以如此清晰的标准教育学生多年,但仍有不少学生对此不以为然,就像本书调查的那样,明确赞同“艰苦奋斗光荣,骄奢淫逸可耻”的只有三成,有40%的人认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是“社会的主流表现”。好荣恶耻是人类的共性,准确的荣辱观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得以发展繁荣的道德保障。如古人言:“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所以,明辨荣辱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不知荣无以为尊的话,那么,不知耻则无以为人,在荣辱之分上,知耻比求荣显得更为重要。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在道德坚守上频出问题,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耻,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2.价值判断的是非不分
如果要对荣辱与是非做出细分的话,可以把荣辱作为道德标准,把是非作为法律标准。荣辱不分,遭遇的是舆论审判,是非不分,则要接受法律制裁。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大学生视法律为儿戏,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表现突出的当属不少大学生受金钱诱惑而走上非法传销之路。据媒体报道,“2014年7月,西安抓获传销人员417名,其中大学生占4成。”“2003年9月,广西侦破一起传销案件,涉案人员500多人,其中90%的是大学生。”“2004年3月,湖北、河南、陕西、云南等10多个省份的2000多名大学生在重庆‘欧曼丽’传销案件中受骗。”“2010年8月,南京市查获了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一起在校大学生传销案,案件涉及33所高校的834名在校大学生。”[31]如果是个别人违法犯罪,就像现实所发生的那样,大学校园里也时常发生一些刑事案件,我们可以把它归因为个人的法律素养、心理疾病、家庭教育等,但是,当发生群体性、大规模的大学生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的案件,则需思考整个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深刻影响。从大学生群体性参与非法传销的案例可知,已经有不少的大学生在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风气的影响下,失去了基本的是非判断标准,甚至走上明目张胆的、知法犯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