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导精神追求的校园文化建设原则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向原则
“高校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8]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向原则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人才保障。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这些理论都说明,理论对于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理,不同的理论将产生不同的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用社会主义的文化和理论来武装和指导自己,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永远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不仅预示未来的发展,也影响当下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0世纪80年代,我们曾一度放松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酿成了严重后果。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20]当前,受四个多样化的影响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复杂更多元,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的导向更具有现实意义。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向原则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和高校都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并先后推出了“211”“985”工程,可见近20多年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了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目标。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西方,最早的大学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西方发展起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大学,它们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长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曲折,在世界高等教育界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要想获得世界一流大学的美名,取得与世界优秀大学并驾齐驱的地位,靠模仿和照抄西方大学的理念是难以成功的,我们必须另辟蹊径,结合中国国情和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北京大学时就说:“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21]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向原则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22]可是近年来,围绕意识形态的斗争非常激烈,各种思潮都想抢占高校这个意识形态的重地。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就说:“当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势头,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在增强。右的势力越来越猖狂,矛头直指共产党、党的领袖和社会主义制度,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23]所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去占领高校这个意识形态的重地,已经是非常紧迫的工作和任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浸入校园的各个角落,让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高校师生分析、辨别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潮的理论武器。让学生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掌握社会主义理论,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
(二)以高校实际为依托的原则
文化本身以其多元而让世界丰富多彩,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创造出气质不同、风格迥异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又会长出意想不到的文明之花。纵观人类灿烂的文化,几乎没有哪两种是完全雷同的,每种文化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又影响着特定时空。所以,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诞生、成长历史,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专业设置和优势,每所高校都有不同的生源结构,都有不同的办学宗旨,等等,这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必须尊重的客观实际。任何脱离本校实际的、照搬他人理念、模式的文化建设,都是难以获得成功的,是不可能有创意的,也是与文化建设的规律相违背的。文化建设应该尊重、鼓励原创性,只有原创性才富有个性和生命力,抄袭照抄只会让精神枯萎、生活单调。结合实际是保持文化原创的最有效途径,就比如每所高校的诞生,就像人的生命个体一样,是他人无法复制的,这恰恰可以为文化原创提供养分。只有结合本校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它的成果才能让学生为之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以学生为建设主体的原则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和血液,培养学生是高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塑造学生精神品格、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校园文化建设理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1.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学校众多的涉及学生利益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文化活动的开展、场馆设施的建设等都应广泛听取学生和校友的意见建议,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应以培养学生为中心。学生对校园公共问题普遍都有参与讨论的热情,学校一些重大的管理、文化活动迟早都要面对学生,接受学生乃至社会的审视,在权利意识觉醒的时代,尤其应特别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据媒体报道,北大欲建设“燕京学堂”,结果招来质疑,校方就召集学生、教师代表座谈,结果校长只有在“嘘声”中才能“抢”到话筒发言。[24]这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的尊重,也让人看到了北大学生的特质,充分诠释了北大包容、自由的精神。
2.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就是相信学生的理性和才华,相信学生对于学校的担当,大胆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并把相关制度、活动交由他们去裁决和举办。学生总是充满朝气和理想主义的,他们当中藏龙卧虎,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在某些领域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或特长,时常毫不逊色于老师。作为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学人员,应以平等、开放、谦虚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成长和他们对于学校的各种诉求。信任,能让学生感受到尊重,更能激发他们的责任和热情,只要给了他们任务,就相信他们一定能交回满意答卷。
3.依靠学生
依靠学生,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从策划、组织、实施到检验的各个环节都发动学生直接参与,以他们作为建设的中坚力量。各高校都有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等“半官方”的组织,也有众多的学生社团等“纯民间”的组织,这些组织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作用,他们还起着学校与学生的重要桥梁作用。这些组织都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才艺特长自愿加入的,他们对自己所加入的组织多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希望通过组织的活动提高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组织也希望借成员的表现来展现组织的特色和吸引力。所以,校园内时常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社团开展各类活动,社团文化就成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自愿性,只要稍加引导,并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他们的才艺就能在文化的舞台上绽放,既丰富了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也为学校发展积淀了一份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