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精神追求的引导
发展型精神追求作为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对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的大小都起着决定性影响,所以对发展型精神追求的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当代大学生发展型精神追求的引导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引导大学生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人们时常把人生比喻为在大海航行的小舟,理想信念就是那引航的灯塔,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方向的小船,就会在生活的波浪中漂泊,迷失方向甚至淹没于急流中。
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而言,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引导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同时还应明白,个人的理想信念必须与国家、社会的理想信念同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对于奔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的国家而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起着根本的指导作用,这一理想曾激励无数革命志士为之奋斗终身、牺牲一切。但是,时过境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正在失去或部分失去年轻人对它的热情和支持,面对这一形势,邓小平同志反复从各个层面要求对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他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5]“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36]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青年群体中遭遇的挑战,邓小平表现了高度的警惕和担忧,事实上,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危机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确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我们的事业。”[37]对大学生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就像这个理想所指导的事业一样,将会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它也要求广大大学生自觉地把共产主义理想当作个人的崇高追求,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积极贡献力量。
如果说共产主义理想具有远大性、抽象性的话,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则具有现实性和阶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超越了各阶层、各群体的具体利益,集中代表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因此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理想应该与这一共同理想实现辩证统一,当代大学生只有让自己的理想契合这一共同理想,在共同理想的指引下来构建自己的未来,才能完整实现自我价值,任何违背共同理想的个人欲望都将因为得不到社会系统的支持而归于失败。共同理想的实现,也必须充分尊重个人的合法利益和愿望,如果脱离了对现实个人的尊重和保护,共同理想就容易沦为空洞的口号和说教。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38]在当下,引导大学生的理想追求,就必须避免两个极端:要么只要求学生服从国家和社会理想而忽视个人理想,从而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也必然降低教育的实效性;要么只强调个人利益和愿望的实现,而忽视集体主义教育,从而导致极端的个人利己主义。
(二)引导理想追求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原则
谈到理想教育,总是容易让人想起“高大上”,让人认为这是与人的现实生活不相关的纯精神生活,总是事关“远大、崇高”“国家、民族”等用来进行宏大叙事的词汇。不可否认,这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惯用的宣传手法,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就是把理想教育沦为空洞的说教,由于与现实脱离,导致教育效果欠佳。如今,经过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人们的理想早已从“天国”回到“人间”,理想变得更加物质化、生活化、利益化,这是新时期理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理想追求的引导,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对待学生的生活理想
大学生也像普通的人民一样,他们“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39]这种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作为执政者,应设法推动发展去满足人民的愿望;作为教育者,对于学生的生活愿望,应报以理解、尊重的态度,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物质主义、利己主义”而加以批判。
2.正确对待学生的职业理想
“党叫干啥就干啥”“祖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这曾是革命和建设时期亿万青年奉献精神的体现,党和国家正是凭着青年的这种忠诚成就了伟大事业。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域空前扩大,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膨胀,青年学生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这使得过去那种对人才的使用、分配理念,不再适合时代需求。青年学生对职业的自主选择,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另一种贡献。所以,对于青年学生在职业选择时的趋利性,不能简单地以过去的标准斥之为缺乏奉献精神或担当精神,不能以此来否认他们的理想追求。
3.以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引导大学生的理想追求
理想,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归根结底是受社会存在决定的,如果只强调理想的精神性,忽视它的物质基础,将因陷入空洞的说教而显得荒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应该着力解决现实社会的突出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就像邓小平同志所洞察到的那样:“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40]既然经济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会影响社会主义的号召力、影响力,那么,当前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比如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环境污染等同样会影响人民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损害人民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所以,以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确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用说教来引导理想追求更具有说服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以更加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道理,他说:“长期的饥饿使我知道,食物对于人是多么重要。什么光荣、事业、理想、爱情,都是吃饱肚子之后才有的事情。因为吃,我曾经丧失过自尊;因为吃,我曾经被人像狗一样地凌辱;因为吃,我才发奋走上了创作之路。”[41]如果不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只想在观念上进行批判,以此作为建立理想的路径,就可能掉入唯心主义的陷阱,马克思在批判错误思想时说:“要真正地、实际地消灭这些词句,从人们意识中消除这些观念,就要靠改变了的环境而不是靠理论上的演绎来实现。”[42]
(三)引导大学生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解放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前提,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它是人发展的终极追求。大学生以此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就是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全面丰富自己,尽力获取自由的享受。
1.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3]可以说,马克思终生都在为这一目标奋斗,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斗争成了他的生命要素,他毕生的使命就是要让无产阶级获得解放。为此,他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这些理论是向资产阶级战斗的武器,也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
2.精神生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是肉体存在物,更是精神存在物,维持肉体存在必须有物质追求,维持精神存在当然就必须有精神追求。人的发展是多方面进行的,如果仅仅是物质需求得到发展,那人还只是实现了经济人、动物人的角色,还必须从情感、道德、知识、审美等领域,也就是精神生活领域去满足人的需求,才能算是真正的全面发展。恩格斯说,人的思维和意识也即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只有人才拥有精神世界,其他生物是没有的,所以,“真正的人=思维着的精神。”[44]“所以,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更应体现在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精神素质的提高上。”[45]
3.精神生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来源
人的发展的动力根源于需求,但是需求要转化为实际行动,就必须依靠意识和精神来指挥,就像恩格斯所说:“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46]人只有通过这种意志的动机才能充分发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这种自主性和能动性正是人的素质、个性以及需求发展的动力。
所以,在发展型精神追求上,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重要目标,能极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注释】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4.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4]诺尔曼·丹森.情感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4-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5.
[7]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3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9]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66.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1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92.
[1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4]丁学良.马克思论共产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5(2).
[15]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8:10.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7.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1.
[18]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3.
[19][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6.
[20]冉祥华.美育的当代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11.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22]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
[23]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6/c164113-25845589.html.
[24]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64.
[2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26]焦国成.论知耻[J].今日浙江,2006(11).
[2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28]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60-61.
[29]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85.
[30]《湖南教育》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6.
[3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3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3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3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4.
[3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3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37]中共中央宣传部.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22.
[3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8.
[3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8.
[4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41]http://www.taiwan.cn/tsh/zxyd/kanmoyan/201212/t20121225_3486328.htm.
[4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
[4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4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
[45]罗姗.论精神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2(3).
[4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