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确的职业观引导精神追求

三、以正确的职业观引导精神追求

“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范畴(包括职业价值、职业意义、职业本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的看法,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连,是它们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职业观应对个人的职业行为(择业、从业、创业、转业)起支配作用。职业观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35]人的一生有绝大不分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人的价值感、幸福感等都离不开职业生活,职业观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三观”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一个正确的职业观,将决定其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和生活的幸福程度。那么,怎样的职业观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呢?马克思提供了一个重要答案,那就是:“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当以人类的福利和个人的理想为主要指针。我们不应当认为这两种利益之间可能发生对立性的冲突,不应当认为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利益,因为,人生来就是这样安排的:他只有为了社会进步和同时代人的福利而努力,才能够使自己完善起来。如果我们选择一种能够对人类做最大贡献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感到负担太重,因为这是为一切人而牺牲;到那时候,我们所得到的将不是微小的可怜的自私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属于亿万人民。我们的事业是默默无闻的,然而,它却是经常不断起作用的,而在我们的遗骸上,将会洒下崇高人们的热情眼泪。”[36]在这里,马克思对于职业本质、职业理想、职业价值都做了深刻诠释。

(一)正确的职业观具有的特点

遵循马克思的这一诠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个正确的职业观,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职业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必要途径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37]有无远大理想,决定大学生能否成就事业,开创未来,它是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反之,理想的实现,也必须依靠事业来奠基,没有事业的成功,就谈不上远大理想的实现。职场中,有人工作一丝不苟,不断钻研和学习,懂管理会技术,表现出类拔萃,而有人却马虎应付,不思进取,表现平庸无为。产生差距的根源就是,前者将理想落于实处,通过日常的奋斗来实现人生目标,他们清晰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才能实现人生梦想;后者或许根本就无理想,或者只知道空想、幻想,却不愿意付诸行动,不知道当下的工作就是实现理想的最佳途径。当下许多大学生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干,在择业就业时茫然失措,或者在职场上表现非常脆弱,经不起失败,经不起批评,经不起挫折。这些都是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要说当今一些青年完全没有理想,或许不客观、不公正,即便有理想,不管理想远大与否,世俗的追求总是必需的,但他们的职场表现,只能说明他们并没有弄清楚职业,而只有通过职业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2.职业是具有崇高使命感的

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使命是人与生俱来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客观存在着。使命感通过职业、工作来展现,使命感强的人,往往工作认真、目标专注,即使从事一件很平凡的工作,也会让他焕发出巨大的意义。使命感催生责任感,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是为履行某种社会责任而工作时,金钱和物质将不再是他从事这份职业的首要追求,或者根本就可忽略不计。近年来,央视推出的一系列“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的报道,片中主人公在职业生活中有几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工作环境艰辛,工作待遇特低,工作对象底层,工作时间长久。他们对职业的理解也有几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无怨无悔,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平凡的工作毫无悔意;舍我其谁,他们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如果没有自己的付出,乡亲们的生活会更艰难;乐观积极,尽管条件艰苦、报酬低廉,但他们充满乐观主义精神,满足自我的职业成就。这就是职业的使命感让他们甘愿牺牲,不求闻达,不求名利,但求问心无愧,让平凡卑微的工作散发出最美的人性光辉,他们从工作对象的微笑中收获内心的安宁、满足。

3.职业就是为人民服务

谈到为人民服务,自然容易让人想起它的政治口号式意义,以为“为人民服务”就是那种不计报酬的、专心为他人的、崇高的道德行为。事实上,为他人服务是市场经济得以成功的主要手段,它是社会分工对职业提出的最基本需求。须知“顾客就是上帝”这样的口号最初产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为他人服务,更多意义上只是一种中性的职业行为,并不牵涉过多的道德赞颂,“服务精神是现代职业精神的重要标志,服务意味着所有职业人士为了共同的事业而互相帮助和支援,用爱心来促成集体的团结与稳固,最终达成事业的成功。”[38]生产力越发达,社分工就越细,产生的职业种类和岗位就越多,每一个人要想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不论是想短期地获得利益,还是想长远地获得职业成就,都须具备服务意识,只有通过自己热情周到的服务精神、专业科学的服务水准,才有可能赢得顾客青睐,最终成就自己、帮助他人。

4.职业是兴趣与谋生的统一

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前的漫长历史阶段,职业都是谋生的重要手段,并不能完全实现个人兴趣与职业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但是,现代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实现爱好与职业的统一,这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让财富积累得越来越多,使得部分人可以不再为基本的生存而劳动,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愈加丰富多彩,业余时间越来越多,业余需求多种多样,按市场法则,有需求就有供应,甲的业余爱好恰恰成了乙的职业行为。能实现爱好与职业的统一,固然是幸运的,这更能让人在快乐的体验中实现职业成就,但对多数人而言,如前所讲,二者还是不能统一的。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理念,只有努力让自己的职业成为自己的爱好,才能化解职业的枯燥,增强职业兴趣和动力。

5.职业是创富也是施善

职业作为人的生活来源的主渠道,人们应该想尽办法去实现财富增长,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创造必须在法律、道德的约束内进行。在职业生活中,人们除了努力创造财富,还必须思考如何使用财富,即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仅要看他创造了多少财富,更主要的是要看他对财富的使用,只有让更多的财富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人生价值才能最大化。所以在职业生活之中或之外,人们必须广泛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身体力行地为那些需要获得帮助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让职业生活得以升华。

(二)敬业精神面对的挑战

有了正确的职业观之后,必须培育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让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成为职业精神的核心,让大学生在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中实现精神追求。

敬业精神是一种基于热爱基础上的对工作对事业全身心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其本质就是奉献的精神。敬业精神要求从业人员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事业心,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在工作态度上要求具有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作风;在职业态度上力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并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但敬业精神在现代社会正遭遇功利主义、社会分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1.功利主义在本质上与敬业精神是相悖的

功利主义者追求名利,一般不考虑行为动机与手段,只考虑结果对于人的快乐的价值,在功利主义驱使下,人们变得势利、急躁、肤浅、急功近利,当下流行的所谓成名要趁早就是其生动体现。敬业精神与此恰好相反,它要求的品质是静心、专心、脚踏实地,相信“只有春天播种,才有秋天的收获”。

2.社会分工也对敬业精神有巨大影响

工业社会之前,社会分工是很不发达的,那时,“每个劳动者都必须熟悉全部工序,凡是用他的工具能够做的一切,他必须都会做。”“正因为如此,中世纪的手工业者对于本行的专业劳动和熟练技巧还是有兴趣的,这种兴趣可以达到某种有限的艺术感。然而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中世纪的每一个手工业者对自己的工作都是兢兢业业、安于奴隶般的关系,因而他们对工作的屈从程度远远超过对本身工作漠不关心的现代工人。”[39]可见,手艺人敬业的根源在于他的成就感和艺术的享受,对于工作是一种美的享受,而分工高度细化下的工人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单一动作,他不可能对其所从事的工作产生美的享受,更谈不上艺术成就,只是把他当作纯粹的谋生手段,是无奈的选择。由此必然导致浮躁,既然为谋生,也必然追求功利。

3.生产资料的非公有制制约着敬业精神的培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40]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当下,不排除有个别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人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归属感,进而影响他们敬业精神的培育。

(三)敬业精神的培育改进

上述因素对于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育是具有同样的影响力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以培育改进:

1.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

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专业性和技术性,这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过硬的本领和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与职业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工作就会力不从心,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也就不能在职业上获得巨大成就。对于大学生而言,当下的业就是学业,只有今天专于学业,未来才能敬于职业,他们当前最大的任务就是努力掌握科学知识,为未来职业发展储备足够的能量。在努力学习时,还要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耐得住寂寞的进取精神。

敬业,有时就是简单地表现为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比如今日事今日毕、有严格的时间观念等,而良好的习惯却非朝夕间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持久的毅力、从细节处着手,这些都得从学生时代开始努力养成。敬业,要求对职业具有持久的忠诚,心无旁骛,一心钻研业务,不轻易为外界利益所诱惑,这种品质,对于学生而言,则要求具有“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苦读精神,以学生时代的苦读精神养育未来职业的苦干精神。

2.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职场尤其是一些生产性企业,具有非常严格的工作纪律。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别说提高技术、生产优质产品,甚至连生命也没有保障。组织纪律性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的品质,迟到、旷课、不参与集体活动等自由散漫行为对很多大学生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学校、教师作为教育、管理方往往也见怪不怪,爱管不管,以致有学生认为在大学不做点自由散漫的坏事还不正常。学生在校无视纪律的习惯,若带入职场,则是漠视工作单位的规章制度,轻则被单位批评教育、辞退,重则酿成严重的安全事故。所以组织纪律性的培养也就是敬业精神的培养。

3.利用好实习机会进行敬业训练

实习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大学生若能利用好实习机会,进则可以为就业积累经验,退则可利用最后一段时间回校反思、弥补。每次实习回校的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都会有较大的改变,就是因为通过职场的简单训练后,他们对过往的行为会有一个总结、反思的过程。学校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教育契机,结合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进行敬业精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