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低俗化降低了大学生的精神品位

二、媒体的低俗化降低了大学生的精神品位

(一)媒体低俗化的基本表现

有学者通过对低俗文化的渊源及新闻史的相关研究得出结论:“对于文化艺术作品低俗化倾向的批判往往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感官欲望的过度表达,二是对社会既有政治法律制度、文化艺术传统、道德伦理规范的冒犯与背离。”当前学界对于媒体的低俗化的认识大体也与上述界定相符合,比如胡智峰从“世界公认的普适性”和“中国国情的普遍性”两个维度对电视低俗化做了这样的界定。他认为:“从前者看,有违人类生命尊严,尤其是有违人类伦理的基本规范,突破人类基本道德底线的思想表达和现实行为——在电视上公开播出,就构成了电视的低俗化。从后者看,除上述内容外,还要与中国特定的国情,包括历史文化传统,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要求相关联。有违或有悖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伦理道德要求的思想表达和现实行为——在电视上公开播出,就构成了电视的低俗化。”[36]长期从事媒体实践和研究的赵昱认为:“媒体低俗化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等次:第一等次为显性的,即为大众普遍认定的,那些突破道德底线,极致化表达人的低层次本能欲望的内容,主要是指色情、暴力;第二等次,可称之为低俗化的‘灰色’地带,主要包括窥视、煽情;第三等次,主要为精英和专业人士看重,属于隐性的,主要包括同质、浅白。”[37]根据上述学者对于媒体低俗化本体的研究,对于当前媒体低俗化的主要表现,我们可做如下概括:

1.传播对金钱和物质的崇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与利是相离的,利是不能与高尚道德结合的,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专门为谋利而存在的商人,在古代社会被认为是没有情感追求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就是最好的写照。总之,崇拜金钱和物质绝不会被传统认为是美德。但是在今天,如上文所述,拜金主义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风气,这一风气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功劳”应由媒体来领受。凡是对金钱报以赤裸、夸张追求的都能得到媒体的版面,极度炫富的也都能引起一段热议,“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几乎成了尽人皆知的“名言”,郭美美则成了无人不晓的“名人”。媒体对金钱崇拜的传播又是与娱乐至上紧密相连的,近年来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一大批选秀节目,都在无形中传播一种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价值观,年轻男女都知道,名与利相连,成名就意味着获利。

2.传播对色情和暴力的迷恋

性,本是含蓄的、内敛的,但是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性不再是公众羞羞答答、难以启齿的话题,有人甚至喊出“性解放”“性自由”的口号。有关性与色情的内容,从广告、电视剧、纪录片到新闻,几乎对媒体进行了全覆盖。许多媒体对于涉性的报道,几乎毫不顾忌,刻意描写细节和行为、心理过程,丝毫不考虑它的反道德和少儿不宜的特征。涉及大学生的潜心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一面,媒体总是装聋作哑,而对于未婚先孕、租房同居、校园恋情等花边消息,媒体却乐此不疲。媒体对于暴力传播的钟情大约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少林寺》电影的上映,自那时起,不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新闻,从荧屏的刀光剑影到现实的血腥屠杀,总是能成为媒体镜头的焦点。

3.渲染人性的阴暗和自私

人性自有善恶,而惩恶扬善,弘扬正能量,“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本应是媒体的主旋律,但是为了迎合有些观众窥视、猎奇、媚俗的心理,有些媒体在市场规则的推动下,收视率、发行量成了他们工作的主要杠杆,于是,一些宫斗剧、暴力剧、色情剧轮番上映,几乎每一部描绘宫廷争斗的电视剧,每一部描绘现实官场角逐的小说、杂志,都可获得不少的观众和销量。这些作品极力渲染人性的自私、阴暗,毫不掩饰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追求,为达目的处心积虑、不择手段,每一步行动都是对人心底线的突破,每一次计划都是惊天阴谋,总之,恨不得将人间所有罪恶展现于受众眼前。但是,恰恰是这类作品格外受观众青睐,有求必有供,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人性的阴暗在媒体的渲染下变得格外普遍与深不可测。

(二)媒体低俗化对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影响

充斥于各种媒体的低俗内容形成一股强大的信息洪流占据着大学生的精神空间,严重影响他们的精神品位。

1.媒体低俗化扭曲了真实世界,让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茫然失措

在资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完全实现了古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梦想,发达的媒体是人们认知社会的重要渠道,对于校园内的大学生而言,它更是占据核心地位。海量的媒体信息,让身在校园的大学生能时刻感受到社会变动的脉搏;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满足了同学们不同的旨趣、爱好,让大学生的社会化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事有两面,发达的媒体和海量的信息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也恰恰是为了在竞争中不至于落败,有些媒体对世间充满爱、正义、道德的事件时常视而不见,目光却总是定位于那些阴暗、低俗、丑陋的现象,这些媒体所呈现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总是不相符的,甚至是一个高度扭曲的世界。大学生受制于自身阅历,他们很难正确、全面地判断信息的真假,信息错乱常常导致他们产生巨大的思想矛盾和心理落差。

2.媒体低俗化强化了欲望刺激,让大学生更注重感官享受

如前所述,媒体低俗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人的低层次本能需求进行极致化的表达”,对于人的感官欲望,如食、色、贪、欲等总是不遗余力地挖掘并传播。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许多节目不是努力去追求艺术的创造和内涵的提升,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声、光、电的技术处理上,企图以虚幻的形式美来取代内容的空虚,个别地方台的“春晚”都难逃此“俗”。又如,国产电影市场,从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以来,都强调大制作、大排场、大气派,极力追求视觉盛宴,却缺乏真正能打动观众内心、让人精神振奋的内容。而众多的电视剧、电视节目无不在娱乐性、趣味性上狠下功夫,至于思想性、人文性则几无考虑。在密集的低俗节目的狂轰滥炸下,年轻学生的感官享受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以至有人认为人活在世上就应该“今朝有酒今朝醉”。所以,在大学校园里讲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的少了,讲吃喝玩乐的多了;关注学校教育教学的少了,关注学校后勤服务的多了;向老师发出学术疑问的少了,要老师解决生活问题的多了。这正应了老子说的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在物欲的强烈刺激下,有些大学生已经忘记了当初进校的目的是什么。

3.媒体低俗化淡化了社会责任,让大学生更关注个人诉求

低俗化注重的是“与社会既有政治法律制度、文化艺术传统、道德伦理规范的冒犯与背离”的内容,这些内容本身就是毫无社会责任感、只顾自身追求与享受的。比如,近年来一批批网络红人出现,在网络上演绎了一次次的低俗浪潮,可谓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不知荣辱。像“芙蓉姐姐”“兽兽”“干露露”等,她们为了成名逐利,手段用尽,一再挑战道德底线,有些媒体在传播时也未考虑受众的年龄、阶层情况,更没有主动去引导价值判断,只管全真播出,这些人物尽管遭到了大多网友的批判,但仍不乏追求者,大学生粉丝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