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情怀上的忧国安邦

四、国家情怀上的忧国安邦

国是家的保护,没有国哪有家?这是时至今日,在传统文化熏陶下众多国人的普遍认识,尽管国家这个概念是近代以来才为人们所接受,但在古代,国家概念的“迟到”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国家权威的忠诚以及为国家利益牺牲的豪情。在传统文化中,对国家责任的担当,被知识人视为当然的义务,他们把一心为公当作崇高的道德追求,所以《诗经》有言“夙夜在公”。

知识分子的国家责任意识从他们的最高偶像、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那里就做了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讲,孔子思想本身就是为护国而诞生的,他生活在一个“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深刻感受到了周礼面临的危机,其实在当时,礼的危机也就是国的危机,因为人们普遍不按礼行事,甚至犯上作乱,以致社会动荡,百姓不安,所以孔子极力主张“克己复礼”。一方面,要以礼来安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要借此建立一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读书人的最高志向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否治理国家、为国分忧是体现知识分子价值的终极标准。

除了把治国安邦作为理想追求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的情怀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国家

“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我们的祖国有着壮美的河山,“黄山黄河、长江长城”,一道道亮丽风景,一片片田野沃土,是中华儿女赖以休养生息的故土家园。在这辽阔的热土上,地大物博,多民族融合在一起,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万里长城、四大发明,举世瞩目、有口皆碑,这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自豪的源泉。中国人从来就以拥有先进发达的文明而傲视群雄,文明的自信常让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那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度,“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迈,“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悠闲,又让国人对祖国的美丽河山产生无限热爱。

(二)忧虑国家

国家的前途命运、生死存亡总是决定着个人和家庭的悲欢离合,对国家的担忧是人们很自然的情感流露。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以其忧国忧民的悲愤形象成为后世文人爱国精神的灯塔,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舍不弃的志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贞情操震撼着国人心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位卑未敢忘忧国”等都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的担忧,这些诗句还以其高度的文学性,脍炙人口,深入人心。

(三)报效国家

报效国家,是指在国家危亡之时或紧急需要时,为国牺牲的精神,这种牺牲精神是家国情怀的最崇高体现。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英雄,他们“精忠报国”,浴血疆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披荆斩棘,舍小家为大家,死亦不足惜。他们为了保持崇高的气节,宁死不屈,以坦荡胸怀迎接严峻考验。他们也留下了很多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每一首诗歌、每一个英雄,都以其壮烈的形象向世人展示为国捐躯的崇高,激励后人为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时至今日,这种英雄的热血仍在民族精神中澎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下的典籍汗牛充栋,孕育的思想博大精深,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的完成,供养着丰厚的文化资源,为现代人的成长、发展提供着永恒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