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风气的特征
如前文所述,社会风气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现行的经济制度与改革前相比,已经有了质的变化,由高度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由封闭转向开放,现在的社会风气也跟随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改革前不可同日而语。就当前的社会风气到底是总体积极、健康,还是总体消极、堕落,不论是民间还是学界,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笔者以为,社会风气是与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的思想观念紧密联系一起的,任何对之“二分法”的判断,都显得片面和简单。所以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风气现状是既有爬坡,又有滑坡,整个社会风气总体上处于一种价值选择多元化、道德规范无序化的态势。”[19]可见,社会风气是在良性与恶性的循环竞争中动态存在的。
(一)从正面看,当前社会风气有许多积极因素
1.崇尚集体主义精神依然是社会风气的主旋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模式,当然,既然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并以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那么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及等价交换原则就不可避免地会在上层建筑领域得到体现。所以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在社会上有顽固的表现,但这并不表明它就是主流思想,总体看,崇尚集体主义依然是多数人的风貌。在现实中,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的强力保障,在传统上,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要从人们的思想深处动摇它的地位并不容易。另外,现在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对过去单一公有制下造成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思想做了根本修正,让国家、集体、个人利益都得到了统筹兼顾,这极大地压缩了自私自利这种不良风气的生存空间。
2.以人为本成为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尺度,把人性、人的利益作为发展的主题。人本主义作为西方资产阶级重要的启蒙思想之一,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尽管与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有根本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沉淀的优秀文明成果,它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具学习借鉴的价值和意义。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为多数人所认可,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人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生命意识觉醒和膨胀。我们党所奉行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刻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共产党员遵从的道德准则,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追求的境界。
3.独立、竞争的社会风气已基本形成
在中国传统文化基因里,独立、竞争的意识没有多大空间,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强调的是人身依附关系,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业经济,对于竞争也没有现实的利益需求。在封闭的专制社会,人们奉行的处世哲学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在这些含蓄保守的教条影响下,人们很容易守规中矩,都害怕因独立而被孤立,因竞争而伤了和气。而今天,是市场经济充分激活了人们潜在的利益追求,它尊重个人的利益选择,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人们为了让自身利益不遭受损害,并尽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得不展开竞争,竞争获胜给人带来的成就感让人体验到人的价值存在。竞争的意识和风气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从最初的经济领域延伸到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从国企改革到村民自治,从工作包分配到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无不体现出竞争的烽烟,任何垄断或阻碍竞争的行为都容易遭到社会的批判。
4.创新创业的意识大为增强,并尤为年轻人所追捧
40年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个创新创业的巨大工程,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是后来所有领域创新创业的标杆,同时也为各领域创新创业提供了理论指导。没有邓小平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个讨论是针对‘两个凡是’的”[20](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就不会有后来的思想大解放;没有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述,没有他关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认识突破,就不会有今天的巨大成就。正是邓小平的这种创新精神唤醒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潜力,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是不遗余力地号召“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21]并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加快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党和政府要“努力从学习、工作、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让年轻英才不断涌现出来。”[22]在这一大背景下,国家相继推出不少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从政策、物力、财力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如今,创业已成为大学生的热门话题。社会上的创业精英,如马云、马化腾等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偶像。
(二)从反面看,当前社会风气的消极表现也是相当严峻的
1.利己主义、拜金主义风行
不可否认,拜金主义是市场经济的“负产品”,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利润至上的追求,往往会延伸到其他非经济领域,这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得更加露骨,就像马克思主义所抨击的那样:“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诚、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23]马克思主义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情感、尊严、自由都像商品一样可以用来交换,人们的利己行为会毁坏道德和法治的篱笆,那里除了交易,不再有温情。
事实上,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冲击道德建设,人们也不会因执行市场经济而必然地不顾一切地追钱逐利,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而已,它遵循一定的价值规律,并不要求以牺牲道德为基础。只要与良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道德建设系统推进,市场经济不但不会淹没人的尊严和情感,还会为保障人的尊严、丰富人的情感提供深厚的物质保障。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实行的所有制形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模式,非公有制经济对于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它们在社会责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与社会期盼是有相当差距的。人们接触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长,对于它的特质、规律、要求,以及它在人类历史上所走过的历程和贡献并不完全熟悉,人们看重它更多的是纯粹作为经济发展手段,忽视了隐藏于内的道德、人文需求,所以温家宝曾多次呼吁:“企业家要流有道德的血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成熟、不完善为利己、拜金主义的流行留下了存在的空间。
2.诚信意识缺失
注重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子言:“民无信不立。”“与朋友谋而不信乎?”“上好信,则民莫不敢不用情。”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古人对于诚信的至高要求,论述了诚信的价值和意义,也警告了失信带来的危害,信与仁义礼智合并成为封建社会核心的价值追求。相比较而言,当一个人缺乏或损坏了仁义礼智中的任何一项,或许都还可以获得原谅和悔过的机会,但要是缺乏了信,将再难在亲朋好友面前立足,此所谓“无信不立”,因为诚信缺失给人带来的伤害和耻辱是其他道德瑕疵难以比拟的,正像西方哲学家培根所言:“欺骗可说是蛇走路的方法,蛇是不用脚而是用卑贱的肚子走路的。没有一件恶德能和被人发现是虚伪欺诈一般使人蒙羞。”
中国文化注重诚信教育和建设,人们也以守信为荣,诚信也催生了许多感人泪下的故事,其中有名的莫如《庄子·盗跖》所载的“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但是,事有两面,中国古人中也不乏失信的行为,甚至直接影响到我们中国人在国外的形象,法国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有段关于中国人不讲诚信的论述:“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但他们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这特别表现在他们从事贸易的时候。虽然贸易会很自然地激起人们信实的感情,但它却从未激起中国人的信实。向他们买东西的人要自己带秤。每个商人都有三种秤:一种买进用的重秤,一种卖出用的轻秤,一种准确的秤,这是和那些对他有戒备的人们交易时用的。”[24]当然,由于外国人的偏见和傲慢,他对中国人的整体道德判断未必准确、客观,但是只要对中国传统农村集市有所了解,交易时带几把秤也是常见的。时至今日,各种欺骗和失信的行为,并没有随历史变迁而消逝,有的甚至变本加厉,越演越疯狂。具体表现是:在学界,抄袭、剽窃、考试作弊之风依然存在;在政界,有些官员的政务失信已成为社会诚信建设的一大障碍;在商界,各种制假贩假、偷工减料、欺骗狡诈、违反约定、不守合同的事件层出不穷。翻看各类媒体,这种消息几乎没有中断过,可见,繁荣的经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信用危机。
3.消费主义盛行,娱乐精神至上
消费是与货币、商品等密切联系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它与生产高度一体,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反之亦然。可消费主义却是个意识形态概念,它肇始于20世纪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它的基本特征如下:
(1)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消费的目的不是追求实际需求,而是追求一种欲望的满足,这种欲望又是不断刺激和制造出来的,因此高消费成了无止境的欲望追求。
(2)它具有典型的符号化特征。
它注重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符号所象征的一种价值和意义,把它看作是一种身份、地位获得认可的表现。
(3)它是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
“它把物欲的满足、感官的享受作为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和最高价值。个人的自我满足和快乐的第一位要求是占有和消费物质产品。”[25]显然,消费主义会造成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失衡,而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则会剥夺人们精神上的创造和享受。
今天,消费主义已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党员领导干部中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靡之风长期得不到遏制,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道:“社会上奢靡之风、奢华之风很甚。市场上有卖到39000元一条的香烟,15万元一斤的大闸蟹,几万元、十几万元一桌的宴席,160万元一筒的普洱茶,动辄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的名车名表等,很多人趋之若鹜。”[26]这种奢靡之风,正是消费主义的表现,它借助于体制的弊端、法治的漏洞更是登峰造极,当这种奢华超越一定限度时,就不再是消费主义所能概括得了的,当党员干部参与到这种消费中时,它就是严重的腐败行为,慷国家之慨,耗人民血汗,败坏党的形象,已经严重危及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在娱乐演艺界,消费主义的盛行也是有目共睹的事,有些影视明星,由于他们存在于体制之外,他们的生活、事业基本按照市场规律经营和发展,加之社会对他们的宽容,他们仿佛成了可以不被道德光辉照耀的法外之地,总之,道德的约束功能在他们身上失去了本应有的尊严。
在普通百姓中,消费主义则表现为,追求名牌、互相攀比、看重包装、追求享乐、寅吃卯粮、炫耀财富,等等,而且这种风气当前并没有停止和逆转的兆头。物质的丰富使得即使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打工仔也不必担心饥饿,而且还可以在电子产品上跟上潮流,正是在这样的信息流中,他们接受了消费主义文化和一夜暴富的财富神话。消费主义瓦解了青年的抗争,消解着青年对未来的想象,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一切可以出卖的东西,以换取物质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