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引导研究

五、关于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引导研究

以“大学生精神追求引导”为主题的研究并不多,但是以“大学生需求引导”为主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多,大部分关涉“大学生精神需求”研究的文章都会以“引导”或“提升”作为归宿点,这也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学术思想,分析问题最终是要解决问题。

桑冬平针对提高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提出:“加强正面引导,努力激发大学生对高层次精神追求的内需力;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坚守大学精神和大学理想,点燃点旺学生心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火焰;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示范并激励大学生对高层次精神追求的认可。”[30]

和蔚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来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他认为:“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要向大学生阐释清楚党的宗教政策,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要客观对待宗教问题,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要充分认识宗教的复杂特性,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度,防止敌对势力侵袭。”[31]

叶朗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提出四大措施:“我们的教育要高度重视人文内涵,要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各级学校都要加强中华文化的教育;要在学生中提倡阅读人文经典;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加强社会文化环境的治理。”[32]

刘晓晨对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引导提出了四点措施:“树立科学的需求理念,明晰‘90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以生为本,构筑主体与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90后’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构筑平等理解的师生关系。”[33]

曹雪飞认为:“应通过多样化的德育途径,正确引导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走向。”主要是“要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用崇高的理想引导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用高雅的文化熏陶人;创新课外活动模式,用生动的实践锻炼人。”[34]

郁顺华对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引导,提出应该立足实际,增强高校德育的亲和力,具体应该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优化课堂教学,增强德育过程的有效性;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实现德育的联动效应。”[35]

闫雪对于引导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提出了三大措施:“一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是加强信念、政治和艺术教育;二是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三是要让大学生学会正确交往娱乐。”[36]

王琼玉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提出了三大措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功效,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功效,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爱情友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大学德育教师的素质,尤其是人格魅力,真正做到以身立教,以德育德。”[37]

陈璐璇对于培养当代人的高层次精神追求提出了三大路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人们的认同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作用;加强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