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精神追求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三、引导精神追求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一)引导精神追求有助于人的需求全面发展

需求是人的本质特性之一,没有需求,就不会有劳动生产,也不会有社会变更,人的需求的发展程度、满足程度也就是社会的发展程度。人是现实的人,有血有肉,就有自然需求;人生活于社会之中,有广阔繁杂的社会关系,必须依托于社会才能生存,所以又有社会需求。但人的需求与动物的需求是有本质区别的,动物只是出于本能产生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动物的需求不可能得到扩展和延伸,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只因为生存而显得单一,而人的需求则在精神、意识的指挥下产生无限的丰富性和拓展性,正因为需求有了意识的参与,也让需求产生了无限的可能性。要让人的需求沿着正确的轨道和历史规律发展,就必须从意识、精神的层面加以引导和调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总体和长远保证人的需求得到全面发展。

1.“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4]

人的这种自然属性,表明人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是有自然力、创造力、生命力的,这种力量通过欲望的方式来展现。而欲望则往往带着动物的原始性,如果不对这种欲望进行节制或引导,则会在人类社会形成丛林法则,最终弱肉强食,公平正义无从实现,人的发展无从谈起;或者,导致为了满足一时的欲望而损害人的长远发展。就比如当下在消费主义的主导下,人们的物欲无限膨胀,对自然索取无度,以致造成破坏环境的灾难,反而对人的需求产生抑制。

2.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是有机统一的

人的社会性对于人的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人的需求只有在社会中通过社会关系才能得到满足。社会关系本身就是在各自需求的推动下得以建立的,如果脱离社会关系,没有他人的支持,人的需求是无法实现的。

(2)人的需求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不同历史条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或者同一时代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需求是不同的,生活在特定条件下的人们只能根据现实环境提出需求,而且需求产生的本身也是受历史制约的。

(3)人的某些精神需求只能通过社会关系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都是通过人自己的劳动或者社会的间接支持来满足,但是人的某些精神需求,如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只能由社会(他人)直接支持才能实现。

人的需求的上述社会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意识、精神上对大学生加以引导,如果任由需求自由主张,则要么超越历史条件而不可得,要么与社会严重冲突而不可得。

(二)引导精神追求有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崇高价值追求,而且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可以实现。人的个性主要有独特性、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四大特征。

1.正确的精神追求有利于人的独特性发展

独特性是相对于人的共性而言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的独特性也是非常鲜明的,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培养和提升自我素质,正是有了个人的独特性,才让个性发展得到更充分的展现,“譬如人人都是出色的画家,这也不排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画家的可能性。事实上,恰恰是因为他们的个性,他们各有特长,各具特色,才使得他们每个人都成为出色的画家。”[15]

2.正确的精神追求有利于人的自主性发展

自主性相对应的是从属性、依附性或奴役性。在一切剥削社会,相对于统治阶级,劳动人民是没有自主权的,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完全是作为机器和资本的附属品、“零件”而存在。今天,尽管剥削和奴役的制度已经消除,但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的自主性仍然受到很大牵制。正确的精神追求,有助于人们破除枷锁,实现自我决定、自我调节,让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3.正确的精神追求有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展

自由个性实际上也是人的能动创造性的展开和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必然是在创造性和创新精神上极大丰富和发展的人。”正确的精神追求可以从深层调动人的创造潜能,让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精神的快乐,不断追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创造的过程。

4.正确的精神追求有助于人的实践性发展

人的个性不是天然形成的,不是通过逻辑预设成立的,而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以实践为基础不断生成的。一个具有正确精神追求的人,一定是有社会担当、国家责任的人,他必定会热衷实践并通过实践来实现理想追求。有正确的精神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定会取得预期效果,人的个性也将在实践环节中得到展现。

(三)引导精神追求有利于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必然是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的发展只有依靠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社会关系越全面、丰富,人的发展就会越全面。生产力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就越能打破分工、地域、个体、民族、文化等对人的限制,人在各层级、各领域所发展的社会关系就更广阔,社会的急剧变动也要求人们积极投身其中,以自身实践去迎接社会的发展。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的社会关系不论在空间的广度上还是领域的深度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正确的精神追求就一定要求人们以实际行动介入社会变动,在实践中、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去拓展社会关系,参与得越深、越广,人的发展就会越全面。

(四)引导精神追求有利于人的能力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人的需求、个性以及社会关系的发展,最终都得依靠能力的发展来实现。人的能力与其所从事的职业或者说社会分工是密切联系的,因为能力有限,一个人只能从事某种、某类职业,相对固定的职业又限制了人的能力发展。这就是在社会分工出现后,任何人都只能在特定的范围活动的原因,要想在猎人、渔夫、牧人之间跨界行动是很难的。马克思所期望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6]这里,马克思强调的并不是全能发展,而是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拓展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不受任何外在经济、政治制度约束的,是完全受人自主支配的。引导精神追求,尤其是在求知方面的追求,就是要在不可避免的社会历史的约束下,尽可能多地增长才干,以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减轻、减少外在环境的控制,获取更大的活动空间。关于求知、学习,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对她儿子有一个忠告,很好地诠释了全面学习对人发展的意义,她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很显然,今天的历史条件还不能实现马克思的设想,但是,努力学习,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却一定可以让人活得更加自由、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