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型精神追求的内涵
大学生的基础型精神追求主要包括求知追求、情感追求和交际追求三个方面。基础型精神追求是大学生最基本、最现实的精神追求,它反映的是大学生最基本的认知心理、情感体验和交往习惯。
(一)求知追求
求知追求是指大学生为成长成才而希望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或者说是接受教导。亚里士多德曾在《形而上学》中提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需要改造世界,不论是解释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人只有通过知识的武装才能理解世界万物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具备这一基本能力,才能解释和改造世界,进而也改造自身。可见,求知追求是人的精神追求中的最基础的部分。
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需求,他将失去人的类本质,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世界的发展变化。对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而言,求知追求是他们开拓精彩人生的内在追求,也是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为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实现发展目标,最缺的就是人才,所以邓小平说:“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可见,是否有大量的人才掌握现代知识,将决定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青年学生作为未来建设事业的主体,学习知识是他们当仁不让的责任。江泽民也对青年学生要注意学习和加强学习寄予厚望,他说:“当今时代,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青年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2]事实上,广大青年学生都已经充分认识到知识对他们的价值和意义,这已不仅仅是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求知是源于本性,求知同样也是源于现实竞争的需要。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就业一改昔日的“包分配”,实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法则同样适用于人才市场,为了获取好的就业岗位,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不得不展开知识的较量。另外,从大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技术、资金、人才在各国间的流动和配置;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各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科技、生命科技为主要标志,他们为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催生了西方学者所称的新经济的发展,“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知识成为创造和积累财富的重要要素。”[3]知识已经与财富建立了直接联系,这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求知的热情,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今天的知识积累就是明天创造财富的资本,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把学习知识作为上大学的首要目的,求知是他们生活的中心内容。
(二)情感追求
情感追求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对归属感、尊重、友情、亲情、爱情等方面的追求,通过这些方面的满足,获得精神寄托、情感慰藉和情感支撑。人是情感动物,“没有人类的情感,就没有人类对真理的探求。”人正是在情感追求获得满足的基础上从而表现出积极的人生状态,满怀激情地投入社会生活之中。人的情感需求是人的天然的内在规定性,而情感追求则是人性的本真状态和直接表现。美国社会学家诺尔曼丹森也说:“人就是他们的情感”“情感是人这个现象的核心”“情感和心境是通向揭示人的世界的道路。”[4]可见,情感追求与人的生命本态相连,对待人的情感追求的态度也就是对待人的态度。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就是看它对于人的情感追求的态度。
在漫长的历史中,很少有统治阶级关注过底层人民的情感追求。中国古代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对人民平等、尊重追求的蔑视,马克思也抨击“资本主义社会把人的高尚情感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5]“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生活条件达到了违反人性的顶点。”[6]漠视人的情感追求是过去阶级统治社会的重要症状。新时期,我党相继提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等一系列新的执政理念,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情感效应,关注并满足人们的情感追求,最大限度地让人幸福快乐,这是马克思学说的题中之义,也是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当前,虽然大学生的追求目标在不断增多,但情感追求对他们而言日益显得重要。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物质需要的不断扩大,人们的情感追求也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的情感生活并没有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满足而同等程度地得到满足,相反,人更感觉空虚、无聊了,对未来更加迷茫困惑了。对于广大青年学生而言,在互联网、多媒体的支持下,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人机交流、对话上,与身边人的距离反而更远了。再加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加,他们对爱情、亲情、友情等的追求更为强烈。另外,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情感日益丰富、情绪波动也较大,情感追求的适度满足对他们走向心理成熟尤为重要。
(三)交际追求
交际追求是指大学生对维系或构筑互相帮助和互通信息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追求。人是社会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没有人愿意在只有他独自一人的条件下而选择全世界的,因为人是政治的动物,是天性就要和别人生活在一起的一种动物。”[7]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融入社会中才能生存发展,这必须通过交往成为某特定组织的一员才可能实现,所以交际追求也是人最基础的精神追求。现代社会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为便捷。在全球化背景下,处于求知时期的大学生,交际追求对于其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1)通过社会交往能获得情感、鼓励、理解、同情、支持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以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2)通过社会交往,能获得到与时代共进的信息,能从交往的对象身上获得思想、经验、知识等,从而促进自我素质的提高。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交际追求已经不再只是精神追求,它更是人的现实发展和生存的需求。因为生产力越发达,分工就越细,就要求人与人进行更紧密的合作,从竞争角度看,谁更具有沟通协调能力,更具有合作能力,谁就有可能获胜;从个人生存看,也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合作,才有维持最基本需求的可能,“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8]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倒逼他们在学校通过积极的交际来发展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一方面是提高素养,另一方面也不排除积累人际关系的功利性考量。
求知追求、情感追求和交际追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大学生的基础型精神追求。求知追求以求真为核心,情感追求和交际追求以尚善、尚美为核心,这三种追求奠定了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最为基础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