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大学精神的践行者、创造者
教师和学生是大学的两大主体。教师,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工作稳定、主导教育,无疑应该成为大学精神的缔造者、改进者和传播者。世界上许多大学的校训或精神都是由大学的管理者或教师首创的,继而对大学产生持续的影响。比如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浙大校长竺可桢提出的“求是”精神,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提出的“允公允能”,这些校长和他们提出的精神对于大学的发展和影响是任何其他力量都无可替代的。这些大学能在长达百年的历史中长期享有崇高声誉,与管理者或教师所开创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大学生不仅仅是大学精神的接受者,他们还是大学精神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的决策和管理,他们的言行也可能对教师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学生的开拓性、时代性,朝气蓬勃、锐意进取有时是老师无可匹敌的。正是学生的言行和价值取向让大学精神得以延续和丰富,大学精神在大学生身上衍生、外化,大学生让大学精神永葆时代特色,离开大学生,大学精神就无从谈起。学校与师生、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正如清华校长梅贻琦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26]
从现代大学的起源看,教师与学生几乎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推动了大学的产生,那时教师与学生并没有严格区分,都是以学者的身份组成行会,以大学行会的组织形式去争取特权,确立自己在教育领域的至上权威。起初,学生对于大学的影响甚至还大过教师,意大利史学家萨尔瓦托雷利说:“大学起源于大批大批求学于名教师的学生,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多是俗人。”那时,“学生自己组成社团,至少在初期,学生还自己挑选教授和校长,所以说大学是世俗职业教师和学生联合的产物。”[27]中世纪的大学诞生后,就开始以各种手段比如罢课、迁徙向教皇、国王争取自治权,他们渴望自由、自治,他们把学术当作最高的价值追求,大学一开始就是学术机构,而不是用来从事商业和政治的。今天在西方大学普遍延续下来的自由精神、学术精神、求真精神,在大学起源时就带着先天的基因诞生了,在这一精神创造的过程中,学生起到了核心、关键作用,与教师相比毫不逊色。
从近代中国的学生运动看,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大学精神。近代中国面临深重灾难,内忧外患,阶级剥削与民族压迫同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卷入了抗争的洪流中,大学生作为一群受过良好教育、视野开阔、思想解放的民族精英,当之无愧地站在了斗争的第一线。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生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他们走出校园,进入街道、工厂、社区,在现代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近代学生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程中,发挥了重大的、特殊的历史作用,他们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其他任何阶层都不可替代的。”[28]在所有的这些学生运动中,影响最大、意义深远、具有标志性的无疑就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让大学生乃至整个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得以集中爆发,今天,当我们读到北大学生咬破手指血书“还我青岛”的故事时,仍然心潮澎湃、热血汹涌。北大,这个让无数青年向往的大学圣地,如果没有五四运动为它注解,它的光环不知要缩小多少。
纵观近代整个大学生运动,大学生用热情、鲜血、生命捍卫民族尊严,争取民族解放,用知识、思想启迪人民智慧,觉醒人民权利,总之,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践行大学精神——关怀社会、热爱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