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人格力量的措施

二、提升教师人格力量的措施

现在的大学生不再拥有天之骄子的光环,与此同时,大学教师也不再是那种遗世独立的形象,教师成了一种普通的谋生职业,尽管大学教师普遍拥有高学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知识与美德并不会天然联姻,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和引导,再丰厚的知识也不会必然产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政治领域,“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人,一个坏的制度则可以使好人变坏人。”在学术、教育领域,这道理同在。为了提升大学教师的品德,加强教师的学术道德修养,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既要让教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行,也必须从法律、政策、制度等多方面着手,让教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一)依法治学,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

道德是依靠人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系的行为规范,由于缺乏外在强制力的保障,道德总是很容易被突破和侵犯。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学术造假、高校腐败的事件充分表明,即使在神圣的知识殿堂,道德的作用也总是显得捉襟见肘。自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思路后,诸如依法执政、依法治校、依法办事等法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被践行到各领域。在教育、学术、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著作权法》《知识产权保护法》《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等等,通过这些法律法规把传统意义上的一些道德约束都上升为法律要求,比如广为人知的为人师表,就不再是教师凭自愿遵守的师德要求,在《教师法》里面,它是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此外,像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也不再是虚而言之的道德要求,而变成了严格的法律义务。而《著作权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法》,更是对智力成果做出明确保护,要求学术研究行为和研究成果的发布都必须遵守相关法规,这彻底改变了过去有些人轻视知识产权的传统意识,把过去在知识生产领域的一些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的权利和义务。法律意识是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了完备的法律意识,人格力量就可自然地获得大步提升。加强法律学习,尤其是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学习,提升大学教师的法律素养,是提升大学教师人格力量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二)规范管理,使对教师的考核有章可循

对高校教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是许多学校的难题。笔者依据管理经验,参考许多高校的管理制度,认为在规范管理方面,有以下思路值得借鉴:

1.严把教师入口关

近年,各高校在生源膨胀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师资缺口,都引进了大量应届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作为高校教师,有学校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还把本科生作为师资来源。一方面是大规模地招聘大学教师;另一方面则面对师源质量的相对下降,所以在引进教师的招聘环节,应该设立严格的程序,对应聘人员的学识水平、学术道德以及其他品行进行严格考核,以便让那些知识渊博、品行端正、具有创新性的优质人才进入高校教师队伍,从源头上控制好高校教师的质量。

2.严把教师职务关

根据《高等教育法》,高校教师实行教师职务制度,并对职务能力要求做了明确规定:“教授、副教授除应当具备以上基本任职条件外,还应当对本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丰富的教学、科学研究经验,教学成绩显著,论文或者著作达到较高水平或者有突出的教学、科学研究成果。”大学教授,在社会上具有崇高的职业威望,人们普遍对其报以敬慕之情,在学生心中,他们是知识的化身、道德的楷模,所以对于教授的职务评定,除了严格执行法律规范和国务院的相关任职条件规定外,各高校还必须有非常具体的操作细则,确保教师的职务名实相符。职务评定时的高门槛要求,相较于职务评定后的检查监督,既要相对容易,又要更加切实可行。

3.严把教师的考核关

对于教师的年度考核、专项考核或其他类型的考核,都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奖优罚劣,奖惩分明。凡涉考核、评比,就应该防止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思想,通过考核对少数学识平庸、学术不端、品行不正的教师予以警示或淘汰,把通过考核、竞争来提升教师的人格力量作为常态、长期的管理手段。

(三)强化自律,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任务,对于师德实行“一票否决制”。只有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才能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7]结合时代要求,要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则应强化教师自身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8]

1.要有政治意识

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主动学习、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教学、科研中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培养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要有责任意识

就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肩负的使命和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影响。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最终要由每个教师去落实和执行,教师的学识影响学生的能力,教师的品行则影响学生的道德。教师在学术上必须刻苦严谨、开拓创新,以自己的学识去启发学生的智慧;在道德上,必须遵守社会主义道德,以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的价值选择。教师都应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不能把专业教学作为唯一的任务,授业的同时必须解惑,只有全面担负起育人的重任,才是合格、称职的教师。

3.要有阵地意识

就是要把握好利用好自己的岗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9]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握的就是课堂,应该严格遵守课堂有纪律的原则,绝不在课堂上散布有违社会主义道德和党的领导方针的言论,也绝不允许他人利用自己的课堂对社会主义进行攻击、非议。其次,应该主动参与到学生社团、课外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在开展各类活动时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后,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广开报告会、座谈会,在各种场合竖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大旗,为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建立起风清气正的场地。

4.要有底线意识

就是在教学科研中,严格遵守政治、法律、道德的基本要求,不以身试法,不违背师德,不违反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遵守底线意识或底线思维,并不会阻碍学术的自由发展和知识的创新、创造,就像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分析的那样:“对学术理论问题,要提倡公平、公正、平等、平和地争鸣和讨论;对思想认识问题,强调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正面教育方法;而对政治原则问题,则要立场坚定,敢抓敢管;如果有公开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等言行,则要严肃处理、敢于亮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