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型精神追求的特征

二、基础型精神追求的特征

(一)求知目的明确与功利主导并存

作为在校大学生,其基本职责和核心任务就是学习,这是不言而喻、天经地义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非常清楚自己的任务,对知识的追求度很高。对“在大学期间,你认为最应该做的事是什么”的回答,排在前两位的是“获取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合计达91.89%。对“如果你现在拥有电脑,你主要用于做什么”的回答,有51.87%的同学选择“学习,查阅资料”。这一调查数据与我们的观察经验可能有较大的差距,时下,大学生缺课逃课现象很严重,即使到了课堂,玩手机、打瞌睡、瞎聊天也是很普遍的,许多课堂都是依靠任课教师的强势管理才得以勉强进行。这一差距正是精神需求与追求的差距,或者说是实然与应然的差距,大多数大学生在自己清醒或在他人提醒的情况下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因此在问起他们“大学应该干什么”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求知或学习,这是对需求的条件反射式反应。但是从认识到实践,是有一个转换过程的,这个过程从正面讲,就是需要励精图治,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精神,以积极的行为去探寻未知,充实自己;从负面讲,就是需要戒骄戒躁,慎始慎终,克己抑欲,以坚强的意志去抵御外界诱惑,克服人性中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恶性。有很多同学能很顺畅地完成这个转换,也有很多人没法完成这个跨越,所以出现对知识的高需求度与日常懒散的学习状态并存的现象就不奇怪了。但是,无论实际如何,有九成多的学生能从思想上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是学习或求知,也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

大学生在追求高求知度的同时,对于知识追求的功利性和片面性也是非常明显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实用性强,工作中能马上应用到的知识和技能高度重视,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而对基础性的理论知识热情偏低,对于纯人文社科的知识比如哲学、历史等就更加冷漠。在对“在学习上,你专注的重点是什么”的回答中,选择“实用性强,感觉将来有用的知识”占49.81%,而选择“注重一些基础理论上的东西,尽管实用性不强”的只有10.82%;在对“对于纯哲学、历史、政治性的书籍,你喜欢读吗”的回答中,选择“喜欢并读过不少”的只有18.94%,选择“喜欢,但没时间读”“不喜欢,读得很少”“几乎从来不读”的三项合计高达81.07%。

(二)重视能力发展与轻视知识学习并存

能力与知识是两个紧密相连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知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与主体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独立于主体的能力存在,它主要表现在人们掌握和运用技能的快慢、感觉难易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知识作为人类实践经验的总和,是具有高度独立性和客观性的,一般而言,人们获取知识比提升能力要快得多。另外,能力与知识又是紧密相连的,西方近代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9]暗含的逻辑就是,掌握了知识就能提升能力,知识是手段,力量是目的。能力的发展和形成要依靠知识的掌握和获取,离开学习,离开知识供给,能力是发展不了的。它们就像孪生姊妹一样,与个性特征一起共生于个体中,构成一个人的素质。整体而言,能力与知识的增长是成正比的,无疑,今天的人们远较过去的人们更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就是因为现代社会所积累的知识特别是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所创造的经验远远超过以前任何时代。具体到个体,能力与知识却并不总是平行的,具有同等知识层次的人不一定具有同等水平的能力,反之亦如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知识受限时,人的能力发展肯定会受到限制。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能力提升的兴趣远大于掌握知识。在对“上大学期间,你认为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的回答中,选择“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高达70.62%,选择“获取知识”的只有21.27%;在对“上大学的首要理由是什么”的回答中,选择“纯粹为了求知的乐趣”的只有5.6%;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学习除英语外的第二外语”,要知道,语言纯粹是一种工具,英语又是大学的必修课,在这个前提下,仍然有如此多的学生热衷于学习第二外语,不得不让人感叹学生对技能的渴望。

求知目的明确与功利主导并存,重视能力发展与轻视知识学习并存,这是时代特征在大学生身上的缩影,其间有现实的无奈,也有青年人自身心理特征的因素,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1.沉重的就业压力是最直接的生存因素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0]不论你有多高尚的追求、多伟大的理想,首先得生存,这是简单的、无须任何人去鼓动和说教的道理,而就业,事关人们生存的核心利益,它总是在无意间又在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们的选择和行为。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不仅希望通过就业来解决生活问题,更希望通过就业来解决发展和尊严问题,前总理温家宝就多次说过:“就业事关人的尊严。”就业市场的优胜劣汰、功利导向、能力优先、双向选择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大学生对知识的筛选,许多专业和课程设计本身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残酷的职场竞争,大学生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于实用性强的知识也就不难理解了。

2.脱贫致富是深层的价值观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倡导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等有关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从根本上冲破了“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荒谬束缚,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去谈论和追求财富,这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针的确立,让中国人对挣钱的渴望表现得更强烈、直白,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激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社会上有些人唯利是图,完全背离了宗旨,以致整个社会都充斥着市侩和急功近利的气息。它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有些大学生对那些“能挣钱的”知识趋之若鹜,对那些“没用的”知识置之不理。在知识选择上,如同资本逐利一样,一派“天下熙熙,为利而来”的景象,完全忽视了求知对于人的本性的需求。

3.对应试教育的叛逆是教育观念的因素

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长期接受的是应试教育的训练,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高分低能。进入大学后,高分不再受到追捧,大学校园里所谓的“男神”“女神”往往都是那些喜欢抛头露面,在文体艺术或组织社交方面的活跃分子。所以,进入大学后,许多同学的精力不再集中于书本,而是选择把课外活动作为提升自己能力的广阔天地。

(三)爱情需求强烈但背离传统明显

情感需求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对归属感、尊重、爱情、友情等方面的追求,通过这些方面的满足,获得精神寄托、情感慰藉和情感支撑。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好主题,古往今来,追求爱情的故事、歌颂爱情的诗篇总是带给人无限的情感享受和美妙的恋情想象。大学生总是在校园里上演一幕幕的浪漫爱情故事,但也不乏让人心惊肉跳的闹剧甚至悲剧;大学生正当青春年华,求爱、追爱、想爱都是他们天然的权利,但在爱的路上也难免伴随恨,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相当多的大学生并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调查显示,想拥有一份爱情的同学占有相当的比例,在对“你希望在大学里有一份爱情吗”的回答中,有74.16%的人选择“希望有”,其中有39.18%的人表示“会努力去追求”,有34.98%的人选择“希望有,但不想去追求”,这也最好地诠释了需求与追求的区别。在对爱情需求强烈的同时,也存在对恋爱动机和爱情观念的认知偏差。在对“你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如何看待”的回答中,只有10.54%的人选择“选择人生的伴侣”,有43.94%的人选择“满足心理生理需要”和“随大流,打发无聊时光”。可见,有相当的同学在渴望得到爱情的同时,却并不知道如何才能获得尊重和爱,也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按照传统爱情观,“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11]以此标准衡量,大学生中男女交往的行为能列为爱情的就属凤毛麟角了,因为他们大多都没有强烈地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

对爱情、男女交往、男女行为的认知中,反叛、颠覆传统也是很明显的。在对“你对大学生中男女交往不得体现象的看法”的回答中,选择“完全接受”“可以接受,但要注意场合”“个人事情,与他人无关”的达到85.54%,选择“不文明,应该杜绝”的只有12.13%。在对“你对大学生男女同居现象的看法”的回答中,有62.13%的人选择“双方愿意就可以”“有助于适应未来婚姻生活”。从中可看出,大学生的思想开放程度和行为大胆尺度,都远非过去社会能比,也远非传统观念可以接受。

(四)友情、尊重需求强烈但自我中心明显

在情感追求中,大学生对于友情、归属感、被尊重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调查显示,有83%的同学希望有一个温馨的班集体或寝室并把自己融入进去,有89%的同学希望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处理中,大多数同学能自我处理和正确对待,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68%的人表示能够“主动沟通,消除矛盾”;在交朋友时,绝大多数人能以“对方人品”“彼此默契”作为交往的基础;在寝室生活中,对于来自不同地方带有不同生活习惯的人,88%的人表示能够“相互忍让、相互适应”。与上述比较正面的情绪反映的数据同时存在的另一组数据是,只有45%的人对大学同学交往、交流状况表示“很满意”“满意”,其余都表示“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有24%的人自认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人际关系一般、不和谐”。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有10%的人选择“从此不理他”,有4%的人选择“吵一架或打一架”。尽管负面的数据小于正面的数据,但是这之间隐藏的矛盾和风险却是巨大的,带来的影响和破坏力也是难以用正面数据来消除的,这从最近几年来高校宿舍不断发生的惨案可以得到证明。每次校园惨案都会引起社会激烈的讨论,尤其在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不论是对在校生的心理还是社会情绪,都会带来巨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