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网络性稀释了大学生对权威的遵从
(一)信息传播的网络性稀释了人们对权威人物的盲从
权威,按恩格斯的界定是:“一方面,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38]作为公共行政学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组织的形成、管治、支配均建构于某种特定的权威之上,适当的权威能够消除混乱、带来秩序;而没有权威的组织将无法实现其组织目标,他提出了三种正式的政治支配和权威的形式,分别为传统权威、魅力权威以及理性法定权威。不管是哪一派理论,都表示权威是以服从为前提的,在长期专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对于权威从服从走向盲从,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一阶层既要严格遵守本阶层的礼仪、规范,同时也要保持对上一级权威的服从,否则就有可能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下场。对权威人物的服从,又容易转为对权威人物话语的服从,因为人们总是很容易将权力与真理对等起来,把权威人物的理论当作真理崇拜的现象,长期以来并不少见。但是,信息的网络传播特征正在打破这一思维定式,在网上,不论是哪个界别——学界、商界,还是文艺界的权威人物,都不可能获得绝对的肯定,许多权威都面临被稀释的可能,甚至被调侃和嘲讽。
(二)信息传播的网络性稀释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过去,主流媒体具有绝对的优势和权威,它们的言论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人们会把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转化成对它们的信任和支持。它们传播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它们传播的新闻也往往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但在网络媒体的围攻下,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主流媒体的竞争力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受众数量上,一位网络“大咖”的粉丝可能远远超过一份普通报刊的订阅量;在传播时效上,网络的快捷性是传统纸媒无法比拟的;在与受众的互动上,网络媒体也是许多传统媒体无法跟进的。这些都对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构成挑战。
(三)信息传播的网络性稀释了对崇高精神的信奉
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历来是主流媒体着力宣传的重点,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有绝对的核心地位,这些曾经激励了几代国人的理想和精神,今天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也面临挑战。
信息传播的网络性展现了其强大的稀释功能,权威人物、权威媒体、权威理论、权威道德等一切权威在网络世界都面临挑战。对权威的稀释严重扰乱了思想和舆论阵地,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些人滋生了价值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使他们在叛逆中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