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精神追求引导理论的价值
(一)精神追求引导应遵循唯物主义原则
关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给了非常详尽、深刻的论述,他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存在决定意识,这些作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8]要了解人们的精神生活,引导人们的精神追求,就必须遵循唯物主义相关原理,要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来理解人、解释人,如果从观念出发、从设想出发来理解人,就会陷入无边的“天国”想象,那样,抽象就会因为离开历史而变得毫无价值。
1.遵循唯物主义原则,首先得尊重人们的物质利益、法律权利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49]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获取一定的物质资料以维持生存,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还需获得尊重、尊严,甚至有可能产生虚荣,并且一定会在自身不断创造的科技面前不断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物质需求,这也是很自然的事。任何忽视人的实际物质需求,一味要求人们具有高尚精神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虚伪的,都是与人们的生活愿望相违背的,甚至只会引起精神生活的倒退。在这方面,我们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那时,要求人们“大公无私”,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完全忽视个体的正当利益,想以此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不可否认,这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净化了社会风气,提升了全民的士气,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显然它是弊大于利,违背了人性的基本需求,注定无法长期维持,而一旦对它进行纠正,而又可能陷入“自私自利”的另一极端。尊重人们的利益,在现代社会,则很自然地会延伸到尊重法律赋予人们的权利,所以还要防止以道德的高尚来绑架人们对权利的追求。据媒体报道,2013年12月19日,在沈阳有一老人被电动车撞倒,老人被扶起后说:“孩子,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此事曝光后,媒体欢呼,称老人“是寒冬里的一股暖流”“抚慰了整个社会”。然而,事后证实,老人并无医保,伤得也不轻。老人无原则地放弃权利,媒体冠以高尚的道德标签加以渲染,是想用这样的“模范”案例来引领风尚,显然,这种无视自我权利的所谓道德是很难在当今社会,尤其是青年人当中行得通的。所以,对于年轻学生的精神追求的引导,任何无视他们物质利益或权利的主张,在效果上都可能适得其反。
2.遵循唯物主义原则,还得相信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还是科学和技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要推动社会发展,就应该把目光和精力集中于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因为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任何夸大精神或意识形态的作用,企图以精神的虚夸来取代物质的力量,以上层建筑的“高大”来取代经济基础的进步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曾经就以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企图通过精神胜利法来实现社会的进步,结果给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带来严重挫折。对于当代青年学生的精神追求引导,既要他们“仰望星空”,关注国家、民族甚至人类的未来,又要他们“脚踏实地”,目光向下,埋头苦干,这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手段。
3.引导精神追求,必须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实际解决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50]意识总是与存在相伴随,什么样的存在决定什么样的意识。要树立正确的、崇高的意识,就必须有产生这些崇高意识的“正确存在”;同理,要消除一些错误的、落后颓废的意识,就必须革除一些“错误的存在”。所以,马克思主义说:“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的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51]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无论是意识的构建还是消灭,都不能以意识本身作为手段和武器,只能从产生它的社会关系着手,要么从正面进行建设,要么从反面进行革命。以此理论来观照当下的社会现实,就应该从“立”的角度推出一批先进事迹,从“破”的角度改革一批陈旧落后的制度,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来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些人对于党的形象,对于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严重的负面评价,精神一度迷茫失措。关键时刻,邓小平说:“做几件使人民满意的事情。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另一个是抓紧惩治腐败。”[52]为了在全社会肃清一些不良风气,为党和国家指明正确道路,邓小平并没有局限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而是把目光转向实践,力图以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引领社会思潮,他说:“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53]所谓人心,也就是人们的思想状态,邓小平的这一指导,深刻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唯物主义修养,对于今天的社会风气建设、精神追求的引导仍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精神追求引导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事业的一条红线,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几乎无处不在,所以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终极景象。”[5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求与人的本质是高度统一的,他说:“需求即他们的本性”“你自己的本质即你的需求。”[55]人的需求随生产力的发展会呈现历史的阶段性,在不同时期,人的需求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从整体看,人的需求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这种需求的前进性和多样性正是人的需求与动物需求的不同表现。“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求的东西,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求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甚至摆脱肉体的需求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了这种需求时才真正地进行生产。”[56]人的这种内在的需求冲动,促使人不断地去创新实践,而新的实践又会引起新的需求,人的本质也会随着新需求的不断产生而持续丰富、发展。
2.人的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人的能力进行最直接和公开的展示。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以能力主要是人的劳动能力,“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7]而能力发展又是通过活动尤其是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活动的内容、形式、范围是随社会进步不断增多、扩大的,人的能力也必然不断增长,二者是高度一体的。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性决定人只有依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生存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要依靠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来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性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性是高度统一的。所以,马克思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58]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否定片面的社会关系,建立起立体丰富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应该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只有建立起这种多样关系,人才可以在与社会的交往中得到全面提升。
4.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这里的个性是个体独特的主体性,是个人基于一定的社会条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只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59]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从个性的本质规定看,人的个性发展主要是指主体性发展,表现为人的创造性、自主性以及自觉能动性的发展。
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就应该从人的需求、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等不同维度,选择不同的内容加以强调,让学生自觉地围绕全面发展的主轴去丰富自我。通过精神追求的引导,建构起全面发展的理念,让全面发展成为终极价值追求。
(三)精神追求引导应注重理想追求的重要意义
理想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人的一生是碌碌无为还是轰轰烈烈,是高尚充实还是空虚庸俗,是乐观向上还是颓废堕落,都由是否有科学的理想信念来决定。理想与人类活动的目的是高度一致的,从活动的目的角度看,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客观世界将以何种面貌来满足人,也取决于人的主观目的,所以,恩格斯说:“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60]这种自觉预期的目的正是推动人们创造历史、追求未来的理想,没有这种目的,历史的发展就没有源动力,历史就无法前进,甚至人类都无以存在,所以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61]理想的目的性,决定了理想在人类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其他的精神活动都是在理想的统领下得以延伸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阐述了理想的重要意义和核心地位,还设计了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并为此身体力行。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首要的就是要引导他们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只有具备了科学的理想指引,人的其他精神追求,比如情感追求、求知追求、娱乐审美追求等才不会偏离正确的人生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