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0]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22]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3]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8.
[2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5]张岱年.文化与哲学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26]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7]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8]孙正聿.哲学通论[M].修订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9]赵林.西方文化概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0]詹小美.民族精神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31]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3]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4]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35]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6]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7]冉祥华.美育的当代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38]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9]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0]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1]《湖南教育》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42]资中筠.资中筠自选集——士人风骨[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
[43]厉以宁.消费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4]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45]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6]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7]陈平原.大学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8]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9]赵昱.中国当代电视低俗化问题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50]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2010.
[5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2]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3]柳海民.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4]李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5]宋成剑.精神生产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56]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9.
[57]张应强.大学的文化精神与使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58]张亚生,李萤,袁中树.人学思潮前沿问题探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9]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0][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1][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62]诺尔曼·丹森.情感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63][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4]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65]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6]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旭,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7][美]David·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68]埃利奥特·阿伦森.[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69]雅各比.最后的知识分子[M].洪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70][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72][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许金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7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汇龙蜻,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7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75]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76]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7]黑格尔.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8][美]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M].吴像婴,宴可佳,张广勇,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二、期刊
[1]包庆德.评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
[2]江涛.科学的意识形态功能[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1).
[3]吴育林.论马克思的劳动休闲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
[4]余京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精神[J].江淮论坛,2009(3).
[5]俞可平.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5).
[6]马来平.试论科学精神的核心与内容[J].文史哲2001(4)
[7]颜昌廉.质疑探究求真创新[J].钦州学院学报,2011(10).
[8]张建鲲,郄海霞.中国大学精神的本土传统与当代传承:教育文化学的尝试[J].江苏高教,2011(4).
[9]明廷华.寂寞与大学精神[J].煤炭高等教育,2011(1).
[10]项瑞芳.论大学精神的复归[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11]张君辉.当代大学精神论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12]顾红,陈桂香.试论大学精神的内涵、价值、意蕴及其实现[J].教育探索,2012(11).
[13]储朝晖.大学精神研究的论域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
[14]李辉,钟明华.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建设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15]蒋德勤.弘扬以求真创新为内蕴的大学精神[J].学术界,2011(5).
[16]苏双碧.五四前夕的中国学生运动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1996(7).
[17]赵婷婷,邬大光.大学批判精神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18]郭峰,孙士宏.大学自我批判精神重塑[J].教育研究,2008(3)
[19]赵中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J].上海高教研究,1998(12).
[20]秦宣.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1).
[21]陈留根.人际和谐文化内涵及其建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4).
[22]饶立新,赵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辨及内涵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5(12).
[23]张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异化消费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7).
[24]包庆德.评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
[25]宋希仁.职业道德的自律和他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26]丁学良.马克思论共产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5(2).
[27]焦国成.论知耻[J].今日浙江,2006(11).
[28]罗姗.论精神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2(3).
[29]王义遒.论大学精神的形成演变之逻辑之道[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2(9).
[30]李森.大学精神的失落[J].教育发展研究,2003(2).
[31]刘宝存.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J].学术界,2004(1).
[32]杨建义.浅析当前校园文化发展的新特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
[33]段妍,杨晓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风气演变的历程[J].理论探讨,2012(4).
[34]刘海鹰,刘昕.西方消费主义冲击下学生消费观念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
[35]胡智峰.电视低俗化三题[J].中国电视,2008(9).
[36]朱云.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探析[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37]袁晶.论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及其重建[J].改革与开放,2011(3).
[38]张万玉.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11(6).
[39]陈虹.从学生视角看大学教师队伍建设[J].辽宁教育研究,2005(12).
[40]赵新平.学者型教师是21世纪教师的新形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
[41]张振刚.论大学教师的职业境界[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2]侯天佐.以中华民族忧患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思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
[43]王勤,韩艳.一流大学与大学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44]葛喜平.职业幸福感的属性、价值与提升[J].学术交流,2010(2).
[45]孙少威,孟莉.职业观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9(2).
[46]王运登,蒯凤枝.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职业观[J].资治文摘,2009(1).
[47]赵沁平.要把学风建设作为高校的基础建设来抓[J].中国高等教育,2002(3).
[48]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
[49]刘军宁.精神危机是最根本的危机[J].南风窗,2010(19).
[50]朱白薇,郑永廷.论当代青年精神追求的基本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2(7).
[51]陈璐璇.浅论当代人的精神追求[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52]张秀勤.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困境及其批判[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53]仲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精神需求层次探析[J].学海,1998(4).
[54]张艳国.论精神需求[J].天津社会科学,2000(5).
[55]朱湘虹,彭成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及调适[J].煤炭高等教育,2002(5).
[56]王琼玉.发挥大学德育的功效,提升大学生的精神需求[J].理论观察,2003(2).
[57]刘玉坤.浅论当代大学生的五种精神需求[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58]金春.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需求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求实,2007(4).
[59]马清华.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60]朱白薇,郑永廷.论当代青年精神追求的基本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2(7).
[61]仲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精神需求的特点[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62]郁顺华.大学生精神需求:高校德育的出发点[J].思想教育研究,2009(9).
[63]安海娟.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9.
[64]常启云,李鹏飞.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及调适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0(3).
[65]李继红.高校“两课”教学必须努力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学报,2001(2).
[66]孙其昂.倪秋思当代青年精神生活异化的现代性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7).
[67]闫雪.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3(8).
[68]曾德生,董名利.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审美转向[J].教育学术月刊,2010(1).
[69]桑冬平.时尚流行文化裹挟下大学生高层次精神追求的培养[J].高教论坛,2013(5).
[70]和蔚.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精神追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5).
[71]叶朗.让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7).
[72]刘晓晨.“90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及其引导策略[J].学理论,2013.
[73]曹雪飞.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74]郁顺华.大学生精神需求:高校德育的出发点[J].思想教育研究,2009(9).
[75]王琼玉.发挥大学德育的功效,提升大学生的精神需求[J].理论观察,2003(2).
[76]陈璐璇.浅论当代人的精神追求[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13(6).
三、网站、报刊
[1]人民网
[2]新华网
[3]共识网
[4]百度
[5]人民日报
[6]光明日报
[7]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