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陈旧导致大学生的精神萎靡不振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陈旧导致大学生的精神萎靡不振

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重任,它对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丰富人的心灵,高尚人的情操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做到丰富多彩,让学生喜闻乐见,感同身受,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非常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注重人的内在心理需求的,而人的情感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二者之间为什么不能高度统一呢?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问题繁多,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影响力、吸引力都是严重不足的,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都大打折扣。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观念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政治的等级思想应用于教育,形成了严格的教育等级关系,具体表现于教学中就是教育主客体界限分明,二者截然对立。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强调师道尊严,要求被教育者服从、接受;学生作为教育客体,作为“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依附状态,其主体地位难以确认,主体性受到压抑。”[15]时至今日,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仍有部分教师坚守这一传统观念,把学生当作只是“我讲你听”的听众。信息的网络化、扁平化,思想的多元化,以及人们的权利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都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构成严峻挑战。

(二)方法简单,灌输式的教育引起学生腻烦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意义和价值,在党成立初期,就开始得到显现。没有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能解决人民实际需求的方法,就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所以毛泽东一早就提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他认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6]自从列宁提出灌输式教育后,这种方法就被许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奉为法典,这种方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确实有效,但在当前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有些教师还以此为法典,不愿意再在教育方法上努力创新,恐怕不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单向灌输,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省心省力,但它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感受,不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很容易引起学生腻烦,这在信息社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损坏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形象,在许多学生眼中,政治课变得可有可无。外在的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由一门坚定人的理想、塑造人的心灵、美化人的情感等承载多方面功能的课程,变得枯燥无聊,部分学生无心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