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型精神追求的引导

三、享受型精神追求的引导

大学生的娱乐追求整体上积极向上,对于娱乐方式能做到适可而止,对娱乐内容也能做出比较理智的判断,但不可排除的是,大学生在娱乐追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俗、庸俗、媚俗”化现象和趋势,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娱乐追求的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娱乐追求的引导的主要任务就是抵制“三俗”。“三俗”文化从来源看,主要分媒体创制的和自我创制的两类。现在许多影视、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不顾道德、风俗制约,频频突破伦理底线,从而热衷于制作一些选秀、相亲节目,大肆炒作“星、性、腥”“黄、赌、毒”。有些节目以语言低俗为特色,极尽恶搞、炒作之能事,把肉麻当趣味,以媚俗为时尚,追求市场卖点,迎合观众的阴暗心理。媒体的“三俗”之风已经严重影响到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开展。大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一些文娱活动时,简单模仿影视媒体的一些做法,单纯考虑它的所谓吸引力、影响力,不顾学生身份和校园氛围,不考虑它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导向,以致所举办的活动充斥“三俗”风气。

“三俗”文化的风行对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选择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盛行、公德意识淡薄、享乐主义受到追捧、艰苦奋斗思想遭到冷遇,等等,而其中最受“三俗”直接影响的恐怕要属羞耻感的丧失。近年来,年轻人对于“凤姐”“干露露”“郭美美”等网络红人的消费、追捧,赤裸裸地暴露了人们的“审丑”心态,荣耻观念在人们的嬉笑打骂中显得面目全非。学者焦国成把这种耻辱感的丧失概括为:“抛弃正当的是非善恶观念,以膨胀的私利为荣辱标准;以不该耻者为耻,不以耻者为耻;放弃自律,追随无耻;对于不正之风和无耻现象的麻木和容忍。”[26]所以,引导大学生的娱乐追求,就是要坚决抵制“三俗”文化的侵蚀,捍卫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荣辱观念。

对于审美追求的引导,根据本书研究的重点,主要不是从人们的官能感受出发,设法去丰富大学生的感官欲望,而是要把美与善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对审美追求的引导方向主要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或辱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常以“良心”的方式出现,当自觉行为与道德标准相符时,人就会感到心安,否则就不安;同时,荣或辱还表现为社会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所形成的褒奖或贬斥,它常以“荣誉”的方式出现。荣辱观与审美观是密切联系的,在一个政通人和、清正廉洁、法治彰显的社会,人们很容易将荣与美、辱与丑相等同,视善为美、视恶为丑,可谓善恶分明、是非清晰。可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旧有的道德体系遭遇冲击,新的道德系统又还未完全建立,所以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表现出迷茫失措,这在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善恶、美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火眼金睛、爱憎分明,他们时常善恶不分、美丑不辨,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视善为丑,视恶为美,像本书调查的那样,对于“艰苦奋斗与骄奢淫逸”,能明确选择“艰苦奋斗光荣,骄奢淫逸可耻”的只有不到三成,超过一半的人对此并不认同。

为了厘清当前迷茫错乱的道德认知和价值选择,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清晰可辨的道德标准,胡锦涛同志于2006年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当代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明晰的道德标准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领他们知荣辱、辨美丑,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审美追求引导的另一重要方向就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在当今国际舞台上,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创建具有感召力、凝聚力、生命力的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竞争中能保持一枝独秀,长期屹立不倒,并对周边国家产生巨大的磁铁效应,就是因为确立了被人们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古人说:“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见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兴盛的重要意义。今天,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吸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追寻的理想、信念,寄托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也承载着当今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