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导精神追求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三、基于引导精神追求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一)注重大学精神的塑造和培育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凝聚,是大学的旗帜与品牌,也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追求与群体意识。”[25]既然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也是大学生的精神栖息家园,那么,要建设好要校园文化,形成具有独特个性魅力的精神家园,首先得确立大学精神并加以培育。

1.塑造大学精神应向著名大学借鉴学习

大学精神的塑造、培育并不是天马行空式的胡思乱想,在世界大学八九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有相当数量的著名大学已经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思想,为人类文化的传承、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它的校徽上则镌刻着“真理”二字,从哈佛大学的校训和校徽可以看出其立校兴学的最高宗旨就是追求真理。正是这种精神使四方才俊云集哈佛,成就了其世界顶尖大学的地位。

牛津大学始终保持自己“固执”与“保守”的品格,有着一种不屑尘俗、坚持自己传统的执着和英格兰绅士般的高贵品质。正是这种高贵的精神品质吸引、熏陶、感染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

剑桥大学则以“思想和表达的自由,避免歧视”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思想、学术自由的教育理念。

尽管这些大学对于自己的理念表述千差万别,但对于大学精神的核心认识还是具有相当的共性和普遍性的,比如,强调“学术自由”,追求“真理”“科学”等。任何一所大学,如果脱离了大学的核心追求,不管其在宗旨表述上使用如何美妙的语句,也无法掩盖其精神的空白,要想在高等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对大学及大学精神有基本的共识。

2.塑造大学精神应适当回归传统的大学精神

在大学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大学的使命、办学的宗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对大学提出了不同要求,大学为了生存、发展,也积极回应社会的诉求,所以大学精神随时代演进展现出不同的风貌。

传统意义的大学总是给人以崖岸自高、遗世独立的感觉,素有“象牙塔”之美誉;今天,大学流行的形象却是“服务站”,社会、政府、市场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大学已经社会化、政治化、市场化了。塑造今日大学之精神,如果完全以“象牙塔”的形象和标准来衡量,恐怕会显得过时和迂腐,如果完全抛弃,则又可能显得庸俗和短视。超越历史的局限,融传统的大学精神于现代大学的建设中,应是理想之策。传统的大学精神至少有两个方面是值得今日大学借鉴反思的。

(1)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追求真理为目的。中古世纪,大学多是“为知识而知识”的存在,人们认为大学对一时一事或无贡献,但持之以恒,必能增进人类智慧和社会福祉,所以那时的大学都自成一体而成为“学人之社会”。

(2)注重人文教育和品性修养,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近数十年来,世界大学的趋势显然是科学压倒了人文。”[26]须知,在大学起源后的最初时间,大学主要开设的课程只有神学、文学、哲学,与现代意义的专业技术教育相吻合的只有医学,注重人文教育的传统一直持续到了18世纪、19世纪,“在18世纪及19世纪上半叶以前,剑桥和牛津都重视博雅教育,教育以文学为中心,自然科学是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27]在注重人文教育的环境里,人的生活将会变得更有文学气质、书生情调和生命意蕴,所谓文化生活,简单地说,就是生活得有文化。在塑造现代大学精神时,如果能向传统适当回归,我们的大学生或许就会少些浮躁,多些沉静;少些功利,多些精神;少些鲁莽,多些文雅;少些庸俗,多些高雅。

3.塑造大学精神应对当下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的判断

大学精神的世俗化演变,导致今天的大学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比如,就学校而言,重数量和规模,轻质量和水平,趋向行政机关,偏离学术本质,急功近利,缺乏人文关怀;就教师而言,学术不端,追求行政级别;就学生而言,无心学习,专心娱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问题的存在,是重塑大学精神的压力,也是动力,也是必须通过精神重塑来解决的任务和难题,在塑造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师生都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注重高雅文化活动的举办

文化活动的举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建设方式,不同层次和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它的育人功能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注重其高雅性,多一点高雅的文化活动,少一点纯娱乐的通俗活动,所谓高雅的文化活动,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艺术品位的文化艺术形式,高雅的文化活动对学生能够起到正面积极的教育引导意义,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约束不良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并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崇高的美的享受。

高雅文化活动的举办形式或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多成立文化艺术品位高雅的学生社团

目前,各高校都有数量不菲的学生社团,每年新生入学季,多数高校都会掀起社团招新的“百团大战”,但这些社团多是一些纯娱乐性、体育性的,注重学术交流、注重高雅艺术的偏少。这导致校园大量的社团活动娱乐性、通俗性强,甚至充满商业性和庸俗性,这些活动除了给学生带来短暂的欢乐外,并不能让他们从中感受艺术的美感和精神的洗礼,狂欢之后依旧空虚无聊。

2.多开展学术类的文化活动

“学术训练可以说是大学知识生活的核心,它是中世纪大学奠定下来的,后来经过近代大学以及现代大学的不断发展,成为今天我们大学知识生活的基本模式。”[28]学术自由、学术生活是大学的特色,通过学术研究来追寻真理,是成立大学的初衷,如果说其他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营养佐料的话,那么学术活动就是他们的精神主食。高水平的学术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大学的魅力,学生也只有通过学术训练,才能深层掌握学科知识。

3.创设具有校园个性的文化品牌活动

如今的校园文化活动彼此间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一是与兄弟院校同质,二是与电视媒体同质,就如歌手大赛,几乎每个高校每个电视台都有类似的节目,这种大同小异式的文化活动,已经很难令学生产生美的享受,他们的热情、激情越来越难以引爆。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创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是对教育者的挑战,也是大学生对自我的挑战,或许也只有通过这种挑战获得的成果,才能让文化散发持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