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追求的内容、类型、层次研究
在中国知网上,以“精神需求”为主题的文章多于以“精神追求”为主题的文章,如上所述,许多文章都没有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完整分析,大多数情况都是直接使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交叉重叠使用,可见有许多研究者把二者作为同一概念使用。
自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问世以来,有关人的需求的研究就总是受到他有形无形的影响,在分析人的精神需求(需要与需求同义)的类型、层次时,基本都是沿着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路径加以剖析。
学者仲彬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提出人的精神需求分为以下几种:自尊需求,即维护人的尊严、尊重自己的人格,要求人身的自由、解放等,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最起码的精神文明要求;社交的需求,即相互关系的需求(包括相爱和归属的需求),它要求人际关系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等等;成长的需求,即个人成就的需求(包括认识社会的需求、美感的需求、成才的需求),认为这是人的高级需求;奉献的需求,即为理想、事业、科学、真理、和平而献身的精神和忘我的劳动态度,这是人最高的精神境界、精神需求。[13]
张艳国认为,人的精神需求应分为三个层次:精神满足层次,即满足基本的精神需求;精神消费层次,即满足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精神愉悦层次,即满足人们对生命、生活、人生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但是他认为这三个层次并不是存在于个人身上,而是以群体的方式出现的,即精神满足是覆盖整体的全层次,精神消费是覆盖多数的亚层次,精神愉悦是覆盖少数的精英层次。[14]
朱湘虹等认为人的精神需求包括信念需求、求知需求、尊重需求、交友娱乐需求、情感需求等,精神需求是一个多纬度的复杂系统。[15]
骆郁廷在其专著《精神动力论》中,把精神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精神适存需要,主要包括爱情、友谊、自尊、归属感需要,认为这是最低层次的需要;精神发展需要,主要包括对科学理论、正确价值观、高尚道德、坚强意志的需要,认为这是更高层次的需要;精神完善需要,主要包括对理想社会、理想人格、自我实现等的追求,认为这是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16]
王琼玉把精神需求分为三个层次:精神满足层次,包括爱情、友谊、自尊、归属感等;精神消费层次,主要是指娱乐方面的需求,如看书、看电视、听音乐、绘画等;精神愉悦层次,指即满足人们对生活、生命、人生价值及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精神需求,包括信仰、理想、世界观、人生观等。[17]
刘玉坤把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概括为五种:信念需求(这也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求知需求、尊重需求(自尊和他尊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交往娱乐需求、情感需求。[18]
学者们对于精神需求类型与层次的研究,基本呈现出认识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都认为精神需求具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特点,二是对于精神需求所包含的内容的概括具有相似性。但是,对于这些内容的组合,哪些属于低层次需求,哪些属于高层次需求,却有不同的解读;另外,对于不同层次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并没有深入展开。
此外,有学者专门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需求的理论。
骆郁廷在其专著《精神动力论》中,对马克思主义精神需求理论进行了分析。从精神需要的内容角度,他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精神需求理论具有广泛性、层次性、多样性;从如何实现精神需求的角度,他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理论,认为精神需求必须通过实践来满足;从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角度,他论述了精神需求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理论。
金春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需求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和权利、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可以从“科学的人性观是马克思主义精神需求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从人的生命活动自身揭示人的价值和权利等精神需求的诸种规定性”“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精神需求理论的核心思想和理想目标”三个方面来理解。[19]
马清华在自己的硕士论文中,从精神生活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活的概念、内容、特点以及提升精神生活的路径等,尽管他是以“精神生活”作为主题的,但其实许多内容是精神需求的另一个角度的表达。对于精神生活与精神需求的关系,他是这样论述的:“精神需求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动力和源泉。精神需求是人们为了改善精神生活现状,通过主动参与一些活动,努力实现人们在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享有精神生活。”“精神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生活。精神需求比精神生活的存在的范围更广,精神生活离不开精神需求,没有精神需求,何谈精神生活,精神需求是精神生活存在、发展、提高的动力和源泉。”[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