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全面发展面临的困境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还存在不足,这些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产生了抑制作用。

(一)经济上

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制度的抑制

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整体较低,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出多层次性,这种状况决定我们实行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指引下,各类私有制和外资经济蓬勃成长,不可否认,这些非公有制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为提供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既为私有制,就可能存在先天不足,具体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而言,就表现为异化和逐利。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所形成的对工人的异化进行了描绘:“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得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7]可见广大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能有全面发展的,他们完全被自己的劳动所异化,越是努力,越是走向自己的反面。当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非公有制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所有的经济形式都必须统一遵守国家的经济、政治、法律制度,但是,也必须承认,在法治相对不健全的环境下,私有制经济也存在野蛮生长的空间。如果说私有制经济对人的异化有时还比较隐蔽的话,那么私有制经济所导致的见利忘义则时常以赤裸的方式展现。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认为资产阶级“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他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8]结合当下的拜金主义实际,我们不得不感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社会主义的冲击有多严重。

2.社会分工的抑制

分工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社会分工的细化程度标志着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生产力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分工的发展,可以说,“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9]所以,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从人类整个财富创造的角度看,分工是非常有益的,是正确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是从特殊利益出发,考虑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分工却起到了阻碍作用,“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10]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分工不仅大量存在,而且将进一步细化,甚至在许多领域还有不合理、不科学的分工存在,离生产力普遍发展的理想状态(在那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所以特定历史阶段的分工必将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难以跨越的抑制作用。

3.贫富差距的抑制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在分配利益时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受众多激励措施的支持,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各显身手,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极大发挥,社会财富飞跃式地增长。但是,受市场机制的影响,“四个多样化”发展愈趋明显,这种“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贫富差距,甚至是贫富对立的产生。这种贫富差距反映到大学校园里,则是大量贫困生的存在。对许多贫困生而言,他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尽快地获取经济利益,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条件,所以,在学习上他们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时间分配上,有大量的贫困生轻视学业而走向社会兼职,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政治上

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一起构成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尤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对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行使国家主人的权利起到了根本的保证作用。在这种政治体制的保证下,人们和谐相处,共同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平等享受权利、履行义务,为人的全面发展筑起了牢固的政治保障。但是,目前的政治体制同样还存在不少弊端,比如“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11]具体到制度执行方面,又存在诸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致使广大人民的权利不能完整充分地得到保障、人民参政议政渠道不畅等,所有这些都对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个性及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构成严重阻挠。

(三)文化上

文化条件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抑制作用最关键的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未完全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改革前的“文化大革命”是从文化领域开端的,所以对文化的毁坏也是最为严重的,尤其是长期以来对传统儒家的批判,使维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价值体系几近崩盘。改革开始后,新的价值体系还未建立,传统的信仰又已经动摇,所以有人感叹“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一感叹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在价值领域的迷茫困惑。为了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改革开放41年的历史进程中,执政党一直在探索追求。

一个时代要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本身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个经过反复征求多方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的理论成果,它“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个艰巨的过程,要让它深入人心,也同样是漫长而艰巨的,所以习近平主席也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3]当前,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迷茫困惑,对于自己要发展成什么样的人,并没有完全清晰,这势必阻碍他们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