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职业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冲突表现
尽管职业追求与精神追求休戚相关,但当二者无法统一时,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更多地会选择把职业追求放在首位,而精神追求则成了附属选择。
(一)择业时注重自我需求、忽视社会需求
调查资料显示,在问到“择业时的主要考虑”时,选择“有利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到经济收入高的地方去”和“到大中城市或生活环境好的地方去”的高达59%,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只有8%;在问到“你是否愿意到边远或贫困地区工作”时,明确表示“愿意”的只有23%,有35%的表示“不愿意”,另有41%的表示“不知道”。这些数据表明,在择业时,大多数学生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如何追求个人的成功和生活的舒适,这与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需求距离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层次的。
1.从客观环境看
(1)当今社会的生存压力较大,没有一定的收入,在物质生活和养家糊口上,确实令人难以为继,追求高收入是绝大多数人的当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收入高低也是对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检验。
(2)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提供的发展机遇要远大于偏远落后地区。有许多学生所学的专业在落后地区是没法实现其价值的,只有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才有可能为几乎所有的学生、所有的专业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2.从主观意识看
(1)许多学生充满挑战、竞争意识,他们总想到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去一试身手,检验自我,证实自我,实现自我,因为只有大城市或发达地区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竞争的氛围和乐趣。
(2)怕苦怕累思想作祟,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已属“90后”了,他们的成长环境影响了他们对艰苦奋斗的认知,他们大多不愿做一些脏、苦、累的事,也不愿意到基层去从事一些琐碎的自认为“没出息”的工作。
(3)受虚荣心的影响,许多学生感觉到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工作才有面子,不论是工种还是收入,只要留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就可以。
(二)择业时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
许多大学生就业时都非常看重当下的薪金待遇,至于用人单位是否有发展前途,能为职员提供什么样的继续教育、继续深造的机会等问题则不感兴趣。他们对于自身的长远发展没有规划,对于理想是茫然失措的,甚至对于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家庭责任也是含混不清的,所以在职场上活跃着一批所谓的“跳蚤族”。他们的工作想换就换,说走就走。从客观说,人才流动有利于促进了人才发挥,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社会开明、开放的证明。但凡事过犹不及,过于频繁地跳槽换岗,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用人单位,都是不值得提倡的,对于单位而言,这将破坏他们的生产、工作计划,不利于工作的连贯性,并增加人力成本;对个人而言,则不利于培养敬业精神,不利于积累经验和技术专长。